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中山只得把希望寄托在用法律限制袁世凯上面,11 日,孙中山在南京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和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根本大法,临时约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国家机构上采取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的命令须
国务委员附署才能发生效力,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3 月30 日,由袁世凯的亲信,唐绍仪组织的内阁宣告完成,4 月1 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4 月5 日,临时参议院决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迁设北京,辛亥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赶跑了皇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以同大地主、大买办的代表—北洋军阀的妥协而告终,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不是通过反动势力的武力镇压而失败,而是通过假共和的手段实现了权力转移。所以说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
2、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扼杀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
(1)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中国民族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但是革命党人不仅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而且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同情和支持,对于封建势力,革命党人虽然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却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群众基础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只依靠少数人的孤军奋战。
(3)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 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组织松懈,内部派系纷杂,在革命胜利发展时就已经四分五裂。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 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自己的革命武装,缺乏勇气和决心通过长期的武装斗争去夺取政权,只能靠联络和发动会党、新军,依靠军阀的军队。因此虽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能巩固。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开始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为了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维护共和制度,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又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1、二次革命
原因:宋教仁案
结果:失败
宋教仁遇刺使孙中山从迷雾中清醒,认为“非去袁不可”,但是大多数革命党人对武装讨袁缺乏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法律讨袁”。5 月,袁世凯指责国民党人破坏共和,6 月,袁世凯先发制人,在同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善后大借款合同,筹备了内战经费后,找借口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政变,革命党人节节败退,7 月初,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会议,决定“二次革命”,但是由于他们一开始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没有领导核心,人心涣散,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世凯各个击败,反对袁世凯独裁,捍卫民主制度的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黄兴等被通缉,逃亡海外。
2、护国运动
原因: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加紧了独裁的步骤。
1913 年10 月,袁世凯以军警包围国会,胁迫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0 日,就任正式大总统;
1915 年12 月,袁世凯称帝,宣布改年号为中华帝国。
结果:袁世凯垮台
护国运动失败
1915 年,蔡锷在云南率先举起反袁护国的旗帜,发动护国战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在全国上下一片讨袁声中,袁世凯被迫于1916 年3 月22 日取消帝制,仍任总统,但反袁斗争仍在继续,甚至他的亲信和心腹也举起反袁大旗,袁世凯在6 月忧惧而死。
反袁斗争的果实被大小军阀所窃取,重新恢复的共和制徒具形式。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的各派系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因而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北京政府仍由北洋军阀控制。
3、护法运动
原因:军阀割据
结果:失败
1917 年7 月,孙中山揭露段祺瑞“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段”,提出了“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举起“护法”旗帜。同时西南军阀为了抵制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想借护法之名达到自己的目的。
8 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议决成立军政府。
9 月1 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讨伐段祺瑞,以西南军阀的军队为主组成护法军,护法运动开始。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自己的武装,主要依靠西南军阀的军队,而西南军阀并不是真正维护民主共和,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护法旗帜去抵制段祺瑞的武力吞并政策,因此在革命形势稍有进展时候就通电主和,致使形势逆转,与此同时西南军阀开始排斥孙中山,孙中山于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为了“竟辛亥革命之功”,挽救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军阀专制独裁的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有:第一,孙中山没有革命的武装,依靠西南军阀,而西南军阀只是想利用孙中山护法的旗帜,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通过护法运动,孙中山对军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得出了“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的结论;第二,孙中山没有坚强的革命组织,护法的革命口号也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的需要,不可能唤起群众。失败也就难以避免了。护法运动后,孙中山继续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努力探索继续前进的道路。
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呢?
(1)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的产生需要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难以正常发展,中国没有实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经济基础。
(2)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其软弱性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外不敢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对内不敢提出打倒封建土地制度,因此他们不能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3)缺乏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广大民众特别是农民的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性决定他们不敢放手发动群众,特别是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土地纲领,解决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要,因此他们发动的斗争都未曾得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的
响应和支持。
(4)当时中国缺乏建立民主政治的有利环境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局限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圈子中,一般的民众没有经过近代的思想启蒙,没有形成民主共和观念。
经过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失败,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向绝境,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为国家和民族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思考题: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训。
参考文献:
1、列宁:《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见《列宁选集》第二卷
2、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军政府宣言》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教学重点: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教学时间:2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 年12 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 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 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 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 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
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
矣” ——孙中山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思想启蒙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路径
陈独秀在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1)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2)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
(1)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