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这边,美国那边 >

第11章

中国这边,美国那边-第11章

小说: 中国这边,美国那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ㄊ鹿实龋敲匆欢ㄊ峭獾厝烁傻摹U馑得鳌澳谕庥斜稹钡乃枷胝嬲嬖谧拧6杂谕夤耍庵炙枷氲谋硐志透飨粤恕V泄耸且换厥拢夤耸且换厥隆T诿拦巴獾厝恕闭飧鏊捣ㄊ遣淮嬖诘摹! ≡溃╒ictor Yuan):  这与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很大关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是的。在中国,户口是管理社会的重要工具。但在美国,没有户籍制度,社会人口流动性较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是这样,现在更是这样。如果你不喜欢在达拉斯的工作,则可以换到华盛顿。有一种情况,你是纽约人,另一个人也要来纽约工作一段时间。美国人不会把他的外地身份看得很重。过一段,这个人适应了,知道了怎么工作,怎么玩,你对他就不会有外地人的印象了。怎样知道一个人是外地人呢?在美国,英语口音的差别不是特别大。大部分地区没有特别的口音,很难说这个人来自何处。社会经济背景也不重要。纽约人到奥斯汀,奥斯汀人有可能还瞧不起他,因为我们为奥斯汀感到自豪。纽约人认为他们的城市是世界上最好的。但许多美国人都这样看自己的城市。在中国,许多外地人都是从农村来的,中国的城乡差距很大。在美国,90%以上的人口都住在城市,城乡之间没有太大差别。  '返回目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外地人生活满意度高
袁岳(Victor Yuan):  中国城市与乡村有很大差别。总的来说,农村是很穷的。温州、浙江、苏南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农村甚至比城里条件还好,但这是少数。城乡的差别表现是城市获取的发展条件更多,待遇差别较大。比如就医,医院可能有80%的床位分布在城市地区,但实际农村有80%的就医需要。在就业机会方面,城市人更优越,农村人想去就要有就业证、临时户口和卫生证明,有“三证”才可以流入就业市场。现在鼓励城乡流动,限制减少,横向流动增加。农村的纵向流动也增加了。一个普通农民居民可以在当地竞选村长,一些城市的公务员职位甚至对农民开放,而不像以前被传统社区政客所把持。在城市中,普通人提升社会地位,进行纵向流动的机率还不高。  一个农村人流动之后,回到老家,信心会比较足,能力也会强些,更容易被看作能人。他竞选村长成功的机率会增大。流动增加了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现在,农村来的人,只要有本事,很容易会被城市接纳。外地人来到北京,发现大城市机会多得多。许多本地人下岗了,但很少有外地人找不到工作,只有2%~3%的外地人找不到工作。外地人生活满意度高,比城里人还高8%,因为他的期望相对低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城乡互动的另一些特点。第一,城乡差距还是很大,而且还在加剧。但这个差距是可以跨越的。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生产作业,产业化生产会使农村发展,城乡互动的条件会进一步改善。第二,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仍存在,但很明显地减弱了。与七八年前相比,如果那时的歧视100,那么现在只是30。城市媒体对外地人的报导也更加客观正面。城市对外地人的社会认可度增加了,出现了“评选优秀民工”等活动,也出现了更多希望拉近城里人与外来人的活动。这与政府强调社会经济平衡发展,保护弱势群体的政策取向有关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乡下应称为“农业地区”。美国基本上是一个城市化的国家。美国有90%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里,农业地区人口不多。但农业地区对美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城市和农业地区的差距不明显。在文化素质方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纽约人和美国中部一个农场的农民,在外表上不一定看得出特别大的区别,教育水平也没有很大差别。农业地区的人口经常是大学毕业,许多人是硕士毕业。因为管理高科学技术的农业生产需要这样素质的人。农业地区人口的价值观比较保守,信仰宗教;在政治问题上,农业地区支持共和党。还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城市人与乡下人之间的歧视是不存在的。而且,美国的农业地区人口为他们的家园和生活方式感到非常自豪,他们不愿意搬到纽约等大城市,认为农业地区的生活才是美国传统的生活方式。  袁岳(Victor Yuan):  我发现,在美国农村地区,有一群人没有被算作农村人。比如墨西哥移民,帮助在农村打短工。全美有上百万这种人。他们基本上是劳工,挣钱是很少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他们大部分是非法移民。在得州和加州,由于靠近墨西哥,的确存在这种状况。  袁岳(Victor Yuan):  美国农民的教育程度是很高的。我去过几个美国农民家,发现他们家的信息化程度非常高。家里一般有两台电脑,一台电脑看天气预报、卫星系统和全球期货,另一台电脑用于打字和算账。而且,我发现他们定期参加农业专业培训会议,还与妻子和兄弟开会、培训、做出参加展览会的分工。农业工作的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化程度都很高。还有,他们的家庭价值观非常重。他们不太喜欢太多人的热闹,喜欢一家人独处。他们的孩子觉得这种方式特别没意思,孩子说他们不想在那里呆着,将来会走出去。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外面的许多事情。他努力走出去,成为一个外交官、一个医生,永远就不回去了。回去探亲可以,但是不会住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另一种情况是,许多人出去了,由于很怀念传统单纯的美国生活方式,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那代表正宗的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在社会上,农民是很受尊敬的。因为美国有1%的人做农民,不但喂饱了美国,还帮助了其他国家。  '返回目录'  

美高中和大学都很重视慈善活动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美国的慈善活动对社会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许多美国人都参与这种工作。每年美国人民花2 500亿美元用于慈善活动。有好几千万人每个星期、每个月都会参加这种工作。这种工作范围很广泛。比如,可以当家教,帮助贫困孩子做功课,或者如果贫困的孩子没有父亲或哥哥,那么也可以带他玩,当他的哥哥或姐姐。对于老年人,他们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一个人在家住,可以把午饭或晚饭送到他家里。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被打的妻子离开家,没有地方可去,有些组织就帮助这些女性找到稳定的住处。有人会帮助这样的妻子联系工作、找律师等等。  在美国,从事慈善工作的人有很多种。有些是普通人,比如,我天天上班,周末时,我把自己的时间献给这种机构。有些教会也安排一些这样的活动,帮助无家可归者。美国前总统卡特创办了一个机构,名叫Habitat for Humanity(慈善住处)。他经常到外面去,动手做工建房子,给买不起房子的人住。美国的高中和大学都很重视慈善活动,希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帮助条件差一些的人做服务工作。我在乔治城大学的时候,也就是1986年~1990年,参加了好几个这样的项目。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是特区学校项目(DC Schools' Project),负责帮助刚移民来美国的学生,对于不会讲英语的人,帮他们尽量听懂课,直到他们适应。另一个是For the Love of Children,也就是“对儿童奉献爱心”项目,这是针对十几岁的学生的。他们是普通学校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好,或者自己本身有问题。他们会去一所特殊的学校——由慈善机构赞助的。我就去那所特殊的学校帮他们学习数学和语文等课,帮助他们学得更好。多半大学生至少有过一个学期或一年的这种经历。在美国,任何一个中产阶级孩子成长时,如果需要,都会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但不是每一个美国人都会这样。如果有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其他人有义务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  袁岳(Victor Yuan):  慈善在中国是一种新的东西。一半普通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另一些认为这是富人才应该做的事情,也还有一些人认为是政府该做的。实际上,目前做慈善工作的主要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少数富人和国际非政府组织。从人员数量、项目和范围上看,他们的影响都是很有限的,这对解决问题施加的影响是非常小的。  目前的慈善和公益工作已经小有影响力的是在环保方面,如自然之友和地球村等组织。在弱势群体帮助方面,有艾滋病人关怀、家庭暴力中的妇女关怀和流浪儿关怀。社区关怀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慈善公益工作也有了一些进展。  从总体来说,中国的慈善事业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对于本地的企业来说,它们介入慈善事业的积极性还不大,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自身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制度的支持也不够,比如,通常的公益免税就没有能够有效地实施。最近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关于跨国公司参与慈善事业的研讨会中,一些国际大型公司,如可口可乐和惠普等都宣示慈善事业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他们要把公司建设成“企业公民”,但中国企业还很少有这种意识。就我个人参与的慈善工作来说。我最近个人捐出了未来5年个人收入的一半,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其他方面,如农村环保、艾滋病人关怀和社区发展等项目,我也参与了一些。比如,我们正在负责的艾滋病知识宣传方面的红丝带网站,还有建立监控农村农药滥用的“自然村计划”。我们进行这些慈善工作的方式是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无偿投入、支持慈善。  从总体上讲,慈善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许多人还没有这个意识。值得强调的是,慈善通常与非政府组织(NGO)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中国NGO的发展空间还很不足。  '返回目录'  

公众已经把环保提上热点
David JFirestein(方大为):  在美国,通过几十年时间,环保从几乎不存在的工作,发展到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议题。上世纪60年代初,这个词还不存在;70年代,我们就可以在电视或杂志上看到不要乱扔垃圾这种广告了;70年代后期,环保成为了公共政策的一个方面。美国老百姓的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前,美国人认为公共事务就是创造就业等,而没有关注环保。随着美国民意的发展,国民开始更加综合地考虑问题。现在,环境保护在任何美国人头脑中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美国人觉得,如果要发展生产力,则必须同时保护生态。否则,发展就没有意义了。即使生产力发展了,但是没有安全的地方养育后代,那么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到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开始经常提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发展经济,另一方面改善环境。以前的观点是要么发展,要么保护环境,现在认为可以一举两得。因为许多环境保护技术本身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因此,环境保护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在探索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