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黑皮书-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新一代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则在改变,因为人们对导演的评价改变了。原来,人们认为能拿奖的就是好导演,现在则认为有市场号召力的就是好导演,这是整个观念的改变。学校也会跟着观念走,教授在为学生树立典范的时候,也会选择那些有市场业绩的导演,这样学生也就会追随这样的路子向前发展。
成功靠的是运气
苏小和: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企业家的家庭都没给他带来任何商业元素,或者说商业机缘,那你们的商业头脑是从哪儿来的?
王中军:我觉得,谁的家庭都没有商业元素。在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商业已经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父母们都是工农兵,无商可言。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所谓的创业者来说,谁也没有从上一代传承什么,而我们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运气。历史正好将我们放在了那个地方,如王石,他正好被放在了那个时期,而最后他又选择了一个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房地产,严格讲也是最容易赚钱的行业。就这么回事,我觉得这是命运。如果我们将王石放到另一个地方,他或许就成为了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今天的地产大亨。在中国,我不认为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具有超强的本领,只是被摆在了适当的位置上。
当然,做房地产的一般都拥有一点政府背景与银行关系,他或许就是从石油部出来的,但石油部退下来的干部做房地产的很少,他可能做石油生意去了,因为在这方面他懂,也有资源。而从事电影事业的这些文化界老板,大多数则是学美术出身,出于个人喜好,最早开一家广告公司,无本生意,然后慢慢转入电影行业。所以,我觉得经商成功的人或许在智商上比别人高一点,但没有太大区别。比如咱们与初中的同班同学比较,我们会发现,成功的可能只有两个,但这两个并不是上学的时候班级里的第一二名,一定不是。因此,我觉得这是运气,起码我们这一代是靠着运气成长起来的,正好赶上改革的好时代。 。。
柳传志的忍耐力(16)
苏小和:那么年轻一辈呢,他们也是靠运气成长起来的吗?
王中军:我觉得也是靠运气。如2000年后,我国出现了一批成功的投资人,他们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但我觉得,他们与企业家还不太一样。企业家与投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的成长是赶上了中国的高速发展,赶上了热钱使劲往中国涌的大环境。对他们来说,融资非常容易,因为他们是金融科班出身,因为在华尔街的经验,也因为他们懂得美国的游戏规则。他们的智商比别人高吗?我不这样认为,他们或许比一般人聪明一点,但最主要的还是运气与机会。如果他们不是中国人,也是美国华尔街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我相信他们也无法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如果放在今年,让他们再试试融资10亿美元,我相信谁都无法轻易办到。
苏小和:因此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王中军:对,时势造英雄。我觉得,时势太重要了。如今的时代下,将军已经不存在了,这不是战争年代。人们已不会再去崇拜一个年轻的将军,而会去崇拜商人。我觉得,我们这一拨企业家都是这样,在成功的过程中运气占了第一位。当然有人可能不会承认,觉得自己的成功是通过奋斗与拼搏换来的,但我并不认为我比别人拼搏的多,在工作量上,别人上班8小时,我们有上班20小时吗?一样也是8小时,而且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后就业,不外乎有人去美国留学,但这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现在华谊兄弟将电影做得越来越好,我觉得还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起来了。
苏小和:还是赶上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了。
王中军:如果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只有八亿票房,我们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独占这八亿的份额,所以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好起来了。
苏小和:通过与其他行业的比较,电影行业中的诚信是不是要更好一点?
王中军:现在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契约化,非常透明。就如我之前说的,演员片酬的透明性。当然我也不是说其他行业就不契约化,只是我对他们没有太多了解。
苏小和:那在这个行业,有没有比较多的压应收款的现象?
王中军:我觉得,这应该是合理的。对于应收款来说,压是行业规矩,既然你在这个行业里,你就必须接受这样的付款方式。比如电视剧,它有18个月的周期,不是说一播完,电视台就会付款,这一规矩你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因此,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适应市场,市场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市场的。比如电影票房分帐,在美国,电影上映第一周票房的80%由片方所有,大家知道,电影票房在第一周产生的利益最大,如果一部电影的所有票房为两亿,那第一周就会占去一个亿,这对片方的帮助最大。可中国不是这个规矩,是整部电影票房的40%归片方,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我就不拍电影了。我觉得,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像刚才说的中国电影的管制与审批,可哪个国家没有审批呢?只是中国的审批尺度比他们严。如果要抱怨,我觉得可以考虑不干这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李彦宏的底线(1)
李彦宏,山西阳泉人,1968年出生,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经获得 “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IT十大风云人物”、 “全球最佳商业领袖” 、“中国最具影响商界领袖”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家新技术公司,李彦宏和他的百度本可以跳出官商结合的牢笼,做出一家真正的现代企业。事实上,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层面,李彦宏的确做到了产权清晰,在资本运营的层面,更是做到了绝对开放。这种在中国经营、在美国上市的高科技企业,看上去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种种要求。
但中国的事情总是比一般的制度设计要更复杂、更隐晦。李彦宏的问题显然不在企业制度设计,而在于更加抽象的信息自由流动。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如果中国市场不能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那么百度将永远只是一家小富即安的公司。如此,在信息流动的层面,百度终于必须要和政府达成一致性,否则,他甚至连小富即安都实现不了。
GOOGLE风暴骤起的前几天,我刚刚和李彦宏先生有过一次聊天,大约40分钟之内。我问得尖锐,他答得规矩,以至于我中途开玩笑地说,咱们不要那么外交辞令,放松一点才好。
GOOGLE事件之后,好多人都以为,作为中国本土最大的竞争对手,李彦宏应该会及时出位、抢占市场,但是,一直到今天为止,李彦宏和他的百度,似乎安静得让人不习惯。GOOGLE事件刚开始闹腾的时候,有年轻的百度员工如孙云丰雀跃出来,骂GOOGLE市侩,结果被李彦宏一巴掌拍了回去,孙的博客文章删除,网络上被转载的稿子,则动用所有的公关手段,能删除的尽量删除,要把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事实上,这才是李彦宏的招数。多年以来,那些攻击百度的人,都拿商业模式来说事,以为百度的竞价排名和企业公关过滤有道德缺陷。其实,百度一直面临核心技术和自我审查的市场审视,才是他最大的软肋。比如众人以为,百度不过是剽窃了GOOGLE的一些基本技术和商业模式,所谓建设中国特色的搜索技术,就是把GOOGLE的理论和中国实践结合起来,这种结合,首先是从技术开始的;还比如,百度不得不进行大量的信息自我审查,以至于到最后,百度带给用户的,首先是连篇累牍的广告页面,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反而被遮蔽在旮旯里。
可是,那些坐在电脑前面的、大多数的中国面孔并不知道这样的现实,或者他们本来就没有升起一种海量的信息需求,或者他们以为搜索过滤,本就该如此。我记得当三聚氰胺闹剧出来之后,百度是有过麻烦的,那个时候,连那些彻底的民粹主义青年,都指责百度的不是。但是现在,当GOOGLE声称要退出中国,李彦宏知道他的用户们必然会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品牌的旗帜云集,他不需要说得太多,甚至他不需要言说。对手在用一种决绝的方式进入公共领域,无论百度愿意不愿意,它都是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最令人关注的焦点。
所谓此地无声胜有声,这个时候的李彦宏选择沉默,是合理的。我所了解的李彦宏,每次面对纷争,都是一副言辞谨慎的模样。面对尖锐的提问,他甚至像一个外交官,大而化之,立场鲜明。他不会在口实上留下不利于生意的把柄,因为他知道,自己只是一个生意人,一个在中国赚钱的生意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李彦宏的底线(2)
凭心而论,生意人向环境妥协、向市场妥协,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在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企业家阶层是最具有妥协精神的一群人,赚钱才是商人的第一目的。任何一个公司如果不以盈利为目的,显然不是一个卓越的公司。从市场的分工命题看,这样的表述当然合理,但凡事总得有个底线。汉语的有些老成语摆在这里,“助纣为虐”,“姑息养奸”,“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以GOOGLE给自己设定的底线是不作恶,万科给自己设定的底线是不行贿,微软给自己设定的底线是不剽窃。这些所谓的“底线”,看似简单,其实做到极难。GOOGLE今天的故事,就是个见证。
那么百度和李彦宏的底线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去攻击百度,毕竟百度只是一家公司,李彦宏只是一介商人。我们可以提出自己的怀疑与批评,李彦宏当然可以用一堆外交辞令来化解。我们需要的是信息,李彦宏需要的是利润,看上去有一些分歧,但不至于对立,不至于冲突。世界过于博大,所以我们的心胸必须持续地拓展。所谓宽容,所谓多样性,没有人能够彻底封锁世界,没有人能够让所有人都变成瞎子。生意也好,批评也好,管制也好,给别人一个宽阔的世界,就是给自己更加宽阔的世界。相信我们都明白这样简单的道理。百度的“麻烦”与制度无关
苏小和:作为一位知名的企业家,在做了这么多年之后,你认为自己在整个中国企业史的脉络中有什么样的标杆意义,或者说处在什么样的位置?
李彦宏:对于我个人在中国企业史中的位置,我还真没考虑过。但从做企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我进入的时代比较好。比如,从一开始,我们就正正规规在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按照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模型建立百度。直至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百度也没出现过一些现在看起来比较过时或者不规范的地方。但像柳传志柳总他们那一代人,情况则完全不同。柳总就经常说,那个时候,他们除了经营企业外,还必须去处理社会对于企业、对于市场经济的种种不理解。在我的整个创业过程中,从到美国读书,然后工作,然后带着技术,带着风险投资回国,从一个人、两个人做起,我都没有柳总那样的经历,而是完全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一步一个脚印做到现在的规模。我想,这样的一个过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