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我是皇太子-第2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孟浪,这一次他真的孟浪了。田刚深深的知道这一点,但是刘冯真的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了,除此以外,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田刚的态度,让刘冯稍稍满意,点了点头,话锋一转,说道:“不过,你们田氏倒也是有心投奔我。若是你们被曹贼灭族,这让天下人如何看待我新野鲁氏?这一次我就请叔父出兵一次,以迫使曹操释放你的父母族人。”
刘冯的话如此的突然,神态的改变如此的突然。在上一刻,田刚真觉得绝望。但是这一刻,却是欣喜若狂。
尤其是从失去,到复得,这种感觉,让田刚对于刘冯的感激,几乎是成倍的增加。
“公子此恩,如同再造。在下心中感激,无以言表。”田刚几乎哽咽道,紧接着,又坚定道:“田氏虽然已经不似孝武皇帝时候那般强盛,但在中原却仍然是世家大族。帐下足有千家奴仆,数千人口。若是公子能够挽救田氏,我田氏必定解散奴户,为新野添加人口。”
而今乃是古代,畜养家奴乃是风气。而且现在是乱世,畜养家奴更是普遍的可以。刘冯对于田氏有这么多的家奴,并不太惊讶。
对于所谓的数千人口,也并不是太看得上眼。
但是对于田刚的这个态度,刘冯却觉得颇为满意。虽然出兵有他自身的理由,但毕竟要去救田氏的性命,感激,并且做出实质性的报酬。
这个家伙挺会做人。
刘冯的心中暗道。
“出兵的事情,你可以放心。不过,至少也要等上月余的时间,我还要请叔父召集帐下将军商议一番。你先下去吧。”
刘冯点了点头,说道。
“诺。”田刚应诺了一声,很识趣的转身走了。
“殿下真打算出兵?”田刚走后,蒋琬才开口说道,脸上有不少的疑惑。
“出兵,当然要出兵。”刘冯笑道。
“但是为了一个田氏,值得吗?”蒋琬更加疑惑道。
“为了一个田氏,当然不值得。但公琰想想看,孤的目标是什么?是许都啊,出兵许都,对曹操造成一种威胁的强烈刺激,才能让曹操把孤的车骑将军调回许都,进行协防啊。这一次搭救田氏,刚好是师出有名。”刘冯笑着说道。
紧接着,刘冯又说道:“再说,顺便的搭救一下田氏也是可以的。这田氏现在因为通敌的嫌疑,而被曹操帐下官员给抓了。若是孤出兵相救,岂不是显得仗义?这是可以吸引大批北方士族,与我们“沟通”的啊。可谓一箭双雕。”
第130卷第1039节:第五百一十七章师出有名(2)
刘冯做事,向来不吃亏,出兵一战要么被迫,要么要占尽便宜。小小田氏,却不值得的。但若是加上他的目的,就足够了。
董承啊。
始终都是关键性的人物。
“诺。”蒋琬来了刘冯这边很久了,帮上了很大的忙,同时也隐约的知道刘冯的计划,但又是一知半解,现在听刘冯的解释,顿时释然了,再也没有了疑虑,应诺道。
“嗯,你立刻召集在新野的重臣,将军们前来商议。”刘冯说道,顿了顿,刘冯又说道:“对了,还要派人去陈留打探一下,看看这个田刚说的到底是对是错。再派遣人紧盯田刚,若是稍有异动,则格杀勿论。”
虽然刘冯是相信田刚的话,但是作为一个掌控一方势力,如同诸侯一般的人物,刘冯却要保持一个诸侯该有的冷静,谨慎,猜疑。
“诺。”蒋琬应诺了一声,得令而去。
“曹操啊,曹操。我就是抓住你与袁绍官渡相约不放,硬生生的要挤进去。我若是打着搭救田氏这种世家大族的小事,作为名义进攻宛城,威胁南阳,颍川,许都,不知道你会如何。派兵一战。或者是暂时求和,把那田氏给让出来?”
蒋琬离开后,刘冯的眼中泛着异彩。
弱点,曹操的弱点啊。在许都的时候,刘冯就知道,曹操这辈子最大的弱点就是官渡之战。
曹操在前方拼死拼活,与袁绍纠缠,他在背后搞风搞雨,尽量的给曹操拖后腿。这个局面,对于已经稳定下来的新野来说,那是非常良好的。
西方刘璋软弱,南方刘琮软弱,东方孙策刚刚经历了战败,北方老曹也没精力。
正是欺负老曹的重要时候,痛快。
目前,刘冯的这个势力属于自创的,没有老迈的汉室的那种,臃肿,效率低下。刘冯的命令通过蒋琬传递出去后,很快留在新野中有些份量的文武大臣们都到了。
蒋琬,田丰等重臣,鲁肃,赵云,文聘,甘宁等大将陆续到达。
众人到达后,刘冯把他刚才与田刚之间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目的,都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孤打算乘此机会,以这个名义,出兵宛城,不知道诸位觉得如何?”解释完毕后,刘冯开口问道。
“不仅师出有名,而且目的明确,臣没有任何意见。”众人沉吟了片刻后,田丰首先表态道。
“正是,师出有名。除此之外,若是能以大军围困宛城,迫使曹操做出让步。也是颇为扬眉吐气。”鲁肃笑着说道。
眼睛眯着,闪烁着精芒。
新野势力创出以来,面临了三番两次的危机。每一次新野都是被压着打,曹仁更是曾经二次出兵攻打新野,这一次正可抓住机会,一雪前耻。
“经过上一次一战,军队损失惨重,虽然有所补充,但毕竟磨合不太协调,正可以乘着这次机会,进行磨合。”赵云也表态道。
很快,除了新近加入新野的甘宁,稍微矜持一些外,其余人都表态了。
一致决定,出兵。
“好,等北方消息传来,孤立刻出兵。”刘冯见此大喜,下令道。
“诺。”众人轰然应诺。
第130卷第1040节:第五百一十八章孝廉制(1)
第五百一十八章孝廉制
鲁肃有一雪前耻的念头,刘冯未必没有。
想当年在许都,刘冯依靠他自己的年纪,胡作非为,让曹操吃了多少次暗亏。但到了名面上的交锋,却每次都是曹操来打他。
要么主攻,要么辅攻,实在是让人狼狈不堪。现在机会来了,自然也是欣喜无比。
不过,即使是如此,也要等北方消息得到确认,确实是田氏被扣押,待罪快被满门抄斩了。他才能出兵啊。
这起码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所以即使是再欣喜,刘冯也只能等待。
就在这等待的中,时间一日日的过去。刘冯没有等到出兵的时机,但却等到了另一样重要的事情。
这一日,刘冯照例在书房看书。
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齐齐来拜见。
刘冯亲自出门迎接,引了三老进入书房,而后笑着问道:“什么风把三位老先生给吹来了?”
这句话,说的有些轻松玩笑。但是刘冯眼中的期待,却是浓厚无比。
三个老头,自从来到新野后,就开始琢磨起了人才选拔的各种事宜。等闲时间,都不会来见刘冯。
刘冯也为了避免打扰三人,也不过去见三人。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而这三个老头却是齐齐来找他,刘冯已经有了些□□悟,这人才选拔的各种事宜,恐怕已经完善了。
“老夫等幸不辱命,为殿下改进了而今天下选拔人才的制度。”司马徽微微一笑,举拳拳头说道。
说话的同时,他从袖子内抽出了一卷竹简,递给了刘冯。
尽管知道了,但是刘冯仍然大喜。困扰着他无数时日的问题是什么?人才问题啊。虽然有了荆州各类士人的补充,但那是靠着三老的威望堆积起来的。
现在不缺人才,但是十年后,数十年后,等刘冯的地盘扩大难以想象的地步了呢?
所以啊,人才是要源源不断的。完善的选拔制度,就是源源不断的吸引人才的根基啊。
其实,这个时代是有人才选拔制度的。那就是孝廉制度。孝武皇帝下令,每年,每个郡都要选拔出一个孝者,廉者,入朝为官。
这是一个在民间选拔人才的雏形,不过到了后来,汉室衰弱,各种□□,这孝廉就被各种世家大族子弟垄断了。
名存实亡。
所以,刘冯让三人去改进啊。现在,结果到了。能否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就看这一次的了。
刘冯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竹简,一目十行的看去。
渐渐的刘冯的眉目越来越舒展,神情越来越爽快。
就像三老自己说的一样,他们只是改进了选拔制度,但本身还是孝廉制度。不过,这个孝廉制度却是不太一样。
一个郡,每三年就要选拔出十个孝廉。这是付给每个郡郡守的硬性规定。但这不能滥竽充数。
因为每三年都会有一场天子亲自考校的考试。
从这天下的孝廉之中,抽取三分之一的人,作为人才储备,或入朝为官,或下放地方。
第131卷第1041节:第五百一十八章孝廉制(2)
而若是某个郡派遣出来的孝廉,考试太差,有存在舞弊行为,那个郡的郡守,一个字,斩。不是罢官,只有一个简单,但却充满了效率的斩。
老实说,三老想出来的这个选拔制度,其实与后世的科举有几分神似了。当初,刘冯也考虑过科举。
这是打破士族垄断的好办法。但是刘冯没有立刻做,原因很多。
一方面是纸张的推广问题,现在汉室已经有蔡侯纸了,但因为卖的贵,所以流通少。没有纸就没有印刷术,就还要用竹简,不仅贵,而且流传也不会太广。
现在所谓的士族,就是有官方身份的世家大族。寒门则是豪强地主。竹简,知识力量,主要在这两个阶层流传。
相比于天下人口,读书人少啊。
科举?那是需要一定读书人作为基础的。没有书本,没有纸张,这天下的读书人不多。下层的考试就没什么意义。
这是一点。
第二点,刘冯也是怕科举不适应这个时代,怕造成反效应,所以刘冯不敢用。
而现在三老想出来的办法,完美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郡方面不用考试,直接通过了。由郡守选出十个人,再进行关方面的,天子亲自考试,选取人才。
这明显是存在漏洞的,若是清廉的郡守选出来的孝廉,肯定是有才学的。若是□□选出来的孝廉,那多半就是酒囊饭袋。
而这中间还有个中庸,关系户。
但是三个老头很辣啊,直接一个斩。若是郡守选出来的人发挥不妙,那就斩郡守。这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了。
在脖子上驾着一把刀的情况下,刘冯相信,这天下的郡守,在选拔孝廉的时候,都会慎之又慎。
这就可以达到唯才是举。
不管是寒门,还是士族,只要有才学,都有机会。这不仅是可以让刘冯笼络住天下人才,还可以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
这跟科举其实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而更加让刘冯欢喜的是,这个办法是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一起想出来的。论韬光养晦,论眼光很辣,这三个老头加起来也步是他的对手。
但是这三个老头活在这个世界上加起来有二百多年了。那经验是丰富老道,他就算是拍马也赶不上的。
既然三个人花费了这么多的时间考虑,那么能够通行的几率就很大。
这是神兵利器,只要有了这个。天下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的融入整个汉室。
除此以外,三老还还罗列了许多的硬性标准。分两大类,孝,才。
古人对待德行很看重,孝乃百善之首,可以当作是德行的一个标准。才就不用多说了。
这个标准,对于下边的郡守来说,选拔人才有了根据。
看得出来,对于这个孝廉制,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