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雪白血红 >

第62章

雪白血红-第62章

小说: 雪白血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是陈述坚守沈阳的,却变卦了。一是见蒋介石决心撤退沈阳主力,二是决定成立西进兵团,由他当司令,魅力实在不小,卫立煌怕廖耀湘把主力拉走,坚决反对。
    蒋卫相左,卫范不睦,卫廖又僵。
    在国民党的关东这盘棋上,还有谁能比卫立煌、范汉杰和廖耀湘的精诚合作更重要的呢?
    陈诚引咎辞职,蒋介石曾有意将东北和华北统一交傅作义指挥。
    傅作义是个明白人,坚不受命,于是找来卫立煌。如今搬弄不动卫立煌,就想起他的爱将杜聿明,又要临阵换将。
    全乱套了!
    廖耀湘全军覆没,卫立煌坐在“剿总”大楼里,老和尚打坐般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为吃粮,15岁就从军的3星上将,在想些甚麽呢?
    范汉杰的“天职”
    ——战犯录之八
    卫立煌竭力经营沈阳,范汉杰苦心经营锦州。
    蒋介石和陈诚交给范汉杰的任务,是打通沈锦线,维持锦州、锦西地区的生产。
    北平,沈阳。南京。博作义。陈诚。卫立煌。蒋介石,职业军人范汉杰四出活动,搞起穿梭外交。请调部队。交涉修复大凌河铁桥的器材,协商派人主持锦州和锦西的工矿生产,这边苦心经营,那边却在拆台:南京决定把锦州炼油厂和锦州化学合成工厂的设备,拆运湾了。
    他仍然积极整训部队,构筑工事,一心要把锦州这扇绝不允许被打开的大门经营出个模样。
    但他还是泄气了,与卫立煌的明争唁斗,使他寒心。他认为“将帅不和,不能作战”,陆军副总司令范汉杰,本来就不想当这个“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谁爱往这个冰天雪地的火坑里跳呢?
    8月2日去南京开会,他向蒋介石要求辞职。蒋介石不准,又找顾祝同。顾祝同不准,他就请假去台湾(家属住台湾)。台湾去不成,又去找蒋介石。蒋介石限他第二天回锦州,让空军司令周至柔派飞机送他回去,回到锦州又去沈阳找卫立煌要摞挑子,并建议以卫立煌的老部下陈铁继任。也是不死心,也是向卫立煌示威。老谋深算的卫立煌,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是老朋友,共同努力。
    指挥东进的17兵团司令侯镜如,在回忆录中写道:
    卫立煌当时对东北解放军冬季行动判断有错误。他认为东北解放军发动对长春攻势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解放军主力在北满,长春已被包围;国民党军在长春虽然工事好,但粮食、燃料都困难;解放军进攻长春,交通补给条件都好等,他认为确保沈阳、锦州是没有问题的。国民党军主力都其中在南满;从北满到南满交通补给线长,同时,解放军大城市攻坚作战经验不足。现在的问题是要解决过冬的粮食问题。(45)
    这与9月7日“东总”“社会部关系获息”不一致,但不排除这是卫立煌的真实判断。
    范汉杰回忆道:
    我以前认为解放军不可能从长春越沈阳侧面行动全力南下的。但八月底我回到锦州後,从长春、沈阳、新民、辽中各地先後得到解放军南下的行动情报,并有根多马匹拉的大炮在锦州、锦西间的东面涉渡大凌河,但确实的部队番号、人数终弄不清楚。(46)
    他面对的,是共产党最强大的一支部队,是共产党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一支炮队。
    在国民党将领中,对共产党军事机器的强大威力,范汉杰领教得最早,体会得最深刻。
    关东大门锦州只守31个小时,是怨不得范汉杰的。
    范汉杰没去台湾,倒把妻子弄来一座孤岛。环绕这孤岛的不是迷人的蔚蓝色大海,而是死神的血与人之海。
    9月末,锦州已是岌岌可危,他的高级僚属纷纷把家属送走,他还把妻子留在身边。一是借此安抚人心,二是自信锦州可以固守半个月,蒋介石绝不会放弃锦州。那时东西对进,不但锦州可保无虞,也是建立功名的好机会。
    结果,西面只闻炮兵不见人,东面连用炮声增援的意思也没有,不过最终还是见面了,在一个最不希望去的地方,以一种最不情愿的身份会见的010月9日,范汉杰见势不妙,决定向锦西撤退。卫立煌好像专门与他作对,部队正要行动,来电命令固守待援。指挥所由铁路局移到银行,也躲不过冰雹般的弹雨。而他的弹药越来越少,10月14日中午,在林彪开始攻城两小时後,重炮炮弹即全部告罄。下午,各部电话时断时续,後来全部断绝。
    当了九个半月黑土地“剿总”总司令,结束了卫立煌的军旅生涯。
    “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也是九个半月。
    卫立煌逃跑坐飞机,范汉杰和妻子用“11”号,范汉杰以军人的天职和不失军人风度的勇气和忠诚,成为黑土地上第一个被俘的正规军中将副总司令。
    有人给卫立煌看相,说他的特点是“五小”(五官不大),是“大福大贵”之人。卫立煌不以为然:“我打仗都是用生命拚来的,不是老天爷恩赐的。说我福将,说得轻松,哪知道打仗的不容易啊!”(47)
    老天爷给的也好,拚命拚来的也好,比起方面大耳宽额头的范汉杰,以及廖耀湖等人,卫立煌是够福将的了。
    27章  怦然一声
    锦城之畔古凌河,
    烟雨微茫趣事多。
    断雁落时迷旧浦,
    钩船归去湿轻蓑。
    沿堤细柳输青黛,
    夹岸青山湿翠螺。
    对影欲言犹未就,
    无端诗句费吟哦。
    明代诗人贺士咨在这首《凌河烟雨》中,为我们描绘了小凌河畔锦州城的山光水色。唐朝诗人常建的《吊王将军墓》,让人们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嫖姚北代时,
    深入疆千里。
    战馀落日黄,
    军败鼓声死。
    尝闻汉飞将,
    可奇单于垒。
    今与山鬼邻,
    残兵哭辽水!
    自古被称为“山海要冲”的“咽喉”之地锦州,人民一代又一代伴著战乱过日子。明末清初40馀年间,这里经历90馀次战火洗劫。血红凌河水,骨白黑土地,与“山鬼邻”和“哭辽水”的,并不止残兵败将。其中著名的“松山大战”,为清朝入主中原,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3年前,战神从这里呼啸而过,在四平扑打了四轮後,终于又掉转头向这里俯冲下来了。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9月29日19时,“林罗刘”给军委的电报说:
    现在,毛泽东和林彪开动机器,运谋划策,全力以赴地对付蒋介石、卫立煌和范汉杰了。
    我们攻锦州的乓力,共五个纵队(三、四、七、八、九纵),又两个最强的师(5师和l7师——笔者)及炮兵与大小坦克十五辆。以一个纵队(十一纵),对付锦西之敌。以六个纵队(一、二、五、六、十、十二纵队)(缺两个师)打援。(48)。
    毛泽东回电说:
    决心与部署均好。(49)。
    10月3日,部署有些变化:
    以四纵和十一纵全部及热河两个独立师对付锦西葫芦岛方面敌两个师,以一、二、三、七、八、九共六个纵队攻锦州;以五、六、十、十三共四个纵队对付沈阳增援之敌,以大、小、新、老九个独立师,对付长春突圉之敌。(50)。
    10月5日4时,毛泽东在电报中说:
    攻城乓力亦可能不要使用到六个纵队,估计有五个纵队即够,尚有一个纵队可以作为总预备队,保证整个战役的胜利(51)。
    林彪立即将1纵(欠3师)放到高桥一线,做为战役总预备队。
    10月11日9时,毛泽东指示“林罗刘”:
    “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你们的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绵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52)。
    今天我们很轻松地摘引这些文字,而当年的毛泽东和林彪再自信,再成竹在胸,也不可能是轻松的。
    毛泽东在西柏坡一支接一支吸烟,林彪在虻牛屯一圈又一圈踱步,从锦州战役到辽西战没,两个军事天才高瞻远瞩,又精细缜密,互有肯定、否定,相辅相成,将一场震惊中外的战略大决战,一步步引人佳境。
    帽儿山下
    帽儿山在锦州北不到20里外,因山形像顶帽子而得名,站在“帽子”上,锦州全城及周围制高点,尽收眼底。
    1989年11月2日,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的今天”节目中,荧光屏上出现了个叫中国人吃惊的镜头:林彪和罗荣桓身穿大衣,站在帽儿山上,手执望远镜作观察状。
    有老人说,打锦州时林彪等人并未上帽儿山,电视上的镜头是1950年苏联来拍电影(片名好像叫《中国人民的胜利》)时补拍的。攻锦前不是没想上帽儿山,而是那段时间雾很大,上去也看不见甚麽。
    10月7日,“林罗刘”和2纵、3纵和炮纵领导,到白老虎屯南山上看过一次。第二天,又和韩先楚等人,到帽儿山下帽山屯前高地看了一次。
    关于指挥员要亲自看地形,林彪有很多论述。从闯进关东後准备在锦西打大仗开始,到四平保卫战结束前後,林彪经常注前线跑。那以後,他基本就是在双城看电报和地图指挥战斗了。这次非同小可,他两次上前线看地形。
    “秋老虎”当头,正是“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时节。
    5师政委石瑛和参谋长汪洋(离休前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钻在锦(州)义(县)铁路线上一节煤车下,观察义县地形和守军前沿阵地情况。
    太阳闷乎乎地蒸烤看大地,屁股和脊梁被太阳和汗水烤炙得火燎燎的。路基和车上煤屑滚了一身,污水在脸上脏兮兮地冲出一道道沟。望远镜黏乎乎的,眼睛也黏乎乎地看不真切。两人看著,小声嘀咕著,汪洋在小本子上画著。200米外就是敌人,冷枪不时从头上掠过。警卫人员趴在路基下高梁地和草丛中,紧张地盯视著周围动诤。
    ——狗日的,弄得像从黑非洲来的。
    正在组织包括汪洋在内的5师老人撰写5师战史的石瑛老人,斑白头发梳理得光光整整,老人斑挺多的脸上,大概每天都要抹点甚麽“霜”的。只是那“狗日的”之类,与那儒雅神态格格不入,却与当年的战地粗犷毫无二致。
    当年人称“打仗政委”的老人,极有个性。
    他是钟伟走後调到5师的。难得和政委和平共处的钟伟,却希望与他“搭伙”。他说:我来了,是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英雄惜英雄,却又一山难容二虎。
    走到哪里都要说了算,和领导也要争个高低。他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只会说“是”的不是好军人。官大不是理,官大不过理,谁说的对谁说了算。我就喜欢这样的部下。好说“不”字的人,很少有窝囊废。
    老人说,要想说了算,就得让人说“不”,还得君子动口动手又动脚。战争是个巨大的综合体,由各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木质和非木质现象组成的综合体。敌情我情,敌我双方从精神到物质的实际状况,还有天候地理等等,都得心中有数。一片树林,一条小河,一道坡坎,一座独立家屋,有时都有重要意义。这些经常是地图上看不到的,都得注前跑。
    东北的仗越打越好,地形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