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鳞开-第3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方水网稠密,不用争水,却会争矿脉、争林木,乃至于田里界碑都可能被人偷偷挪动。
这种时候就显示出宗族的重要性来,若是宗族势弱,势必会被强族掠夺欺凌。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团结武备,另一方面也要以举族之力,尽量多地供养读书人,以求出仕为官,保证宗族的强势地位。
故而小说中出现的宗族内讧在现实中极端罕见,因为绝大部分宗族都面临着“强敌环伺”的境况,总是面临异姓的侵占,没有那份心力去内讧。
这种形态一直延续到了四百年后,历经各种运动之后,仍旧有的地方举村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谓一脉相承。
“卑职常年都在乡间,后来又在县上充任裁判,争田争水,见了怕不下百起。”冯元辉昂首道:“廷尉公若是不打算让殿下久等,恐怕只有将卑职荐上去。”
“殿下等得起,”李明睿幽幽道,“本官也等得起。”
……
“一起去散步否?”朱慈烺放下筷子,洗了手,擦了脸,问一旁默然无声的皇太子妃段氏。
段氏晚上吃得极少,早就已经吃饱了。见皇太子吃完,她才洗手撤席。听到丈夫的邀请,段氏有些诧异:“今晚不用忙政事么?”
“嗯。”朱慈烺点头应道。
今晚本来是有安排的,但在晚饭前,朱慈烺突然陆素瑶取消今晚和明天的一切安排,所有事项推后。这种事极其罕见,甚至可以说史无前例。当一个以工作为乐趣的人突然停下手,谁都会怀疑是否发生了变故。
陆素瑶甚至不得不入宫禀告中宫娘娘,以免发生问题措手不及。
皇后显然早有心理准备,既没有打扰儿子。也没有放过这个可疑的端倪——她派了太医在钟粹宫外候命,随时准备抢救。
朱慈烺这回是真的被难住了。
如果是上辈子,他会找间深山古庙,看两天云起云涌……当然,这在他数十年的职场生涯中寥寥三五次罢了。
现在他想到的办法就是散步。
之所以邀上这个年轻得几乎有代沟的新婚妻子,却是源于自己的孤独。
面对“宗族”这个问题。朱慈烺是整个天下最孤独的人。
所有对宗族持批评态度的意见,全在五四之后,在现在这个时代,无论去问谁,都不会说宗族有任何问题。
周公能享有那么高的地位,正是因为他将宗族关系梳理了一遍,制定了调解宗与家,宗与宗,宗与族。族与族之间的规则——礼法。从那时候开始,华夏正式进入宗法社会阶段,脱去了最后一丝部落制度遗存。
从那以后,除了某一个特殊历史阶段,任何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父亲母亲以及父母亲的父母亲、兄弟姐妹,都要表露出礼貌和恭谨,这就是最直接的宗法社会表征。
在这种情况下,朱慈烺即便明知宗族是社会改革的绊脚石。也无力独自对其发生挑战。甚至于只是幻想一番,就有种堂吉诃德似的荒诞。
“爷好像有心事。”段氏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过着披风走在朱慈烺身侧,一开口便喷出一股白雾。
冬至过后一日冷似一日,这些天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没事在外晃荡了。
“小倩,你家祭祖么?”朱慈烺突然问道。
段氏略略一怔,脱口而出道:“只要不是破落户,天下哪有人家不祭祖的?”
“你能记得几代祖宗的名讳?”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越发琢磨不透皇太子的意思。暗道:这小爷以为天下只有天家才记得自己祖宗?还是瞧不起我这小户人家出身?
“我家是随太祖高皇帝征战而起,从那一代始祖往上还能追及五代。”段氏略有些生气,口吻也硬了起来。
朱慈烺开始没注意,走了两步突然反应过来,这是太子妃在表示比朱家能追及的祖宗还高一代。
因为朱元璋只能追及四世祖。再往上已经就断了。
“你觉得宗族对你而言,有何用处么?”朱慈烺又问道。
段氏几乎要晕过去了,怎么突然间问出来的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这是考校么?段氏垂头看了一眼被自己微微踢起的披风,道:“若是没有祖宗,哪里来的我身?”
“不,我是说从你生下来之后,族里对你有何影响?”
——这影响当然是极大的,若是没族里几个叔伯帮忙,父亲如何得授昌乐教谕一职?若不是同族,那几位叔伯又怎会帮忙?
段氏却知道这话不该乱说,否则就是否定父亲的才能了。
朱慈烺深吸一口气,也没有等答案,径自往前走去。段氏小跑起来,方能跟上,隐约觉得今晚皇太子的问话大有深意,但又不知道重点何在。
“这些话别说出去,尤其别跟皇父皇母说。”朱慈烺停下脚步,关照一声,道:“你先回去吧,我有点事。”
段氏迟疑着放慢脚步,却见朱慈烺越走越快,最后几乎是小跑起来。她突然觉得鼻头发酸,却不知道心中的辛酸从何而来。
“娘娘,咱们先回去吧,小心冻着。”贴身服侍的女官上前掺住段氏,柔声劝道。
段氏微微拒绝,自己站得挺稳,望着皇太子奔走的方向,吐出一团白雾:“去坤宁宫。”
ps:这回必须多说两句了,不能光要月票和推荐票。
其实这事比较复杂啊,当初大纲里对于宗族问题没想过写这么多,直接就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低俗套路。没想到刚起了个头,就发现现在的读者朋友们对于宗族已经很陌生了,所以不得不多花点笔墨写透一点,否则估计很多人无法理解主角的做法。即便读着有些枯燥,也请见谅吧。
注一:华夏文明的信仰不止祖先崇拜,楚地的自然灵性崇拜,蜀地的星宿崇拜,都是华夏文明的信仰来源。鉴于这是小说,就不展开了,但祖先崇拜是主流,这无可厚非。自然灵性崇拜多沦为巫术信仰,星宿崇拜则为道教所吸收。
注二:利玛窦死后,龙华民改利氏之法,禁祭祖,从而有南京教案。
注三:上个月小汤还去乡下见识了“守水”,虽然没有打起来,但也很刺激。
五零九章宣威布德民大悦(十)
段氏并没有来得及去坤宁宫,刚走出没多远就被宣召去了乾清宫。
帝后二人身穿常服,在乾清宫东暖阁见了段氏,努力做出一副镇定自若的神情。
“小爷他说了几句思念祖宗的话,然后就不知道跑去哪里了。”段氏十分委屈地站在帝后面前,像是接受质询。
“他去了奉先殿。”周后先开口应道,然后才发现段氏受气小媳妇似的站着,又道:“你坐。”
段氏这才福了福身,退到绣墩上挨边坐下,心里却是空白一片,已经将所有的问题都推给了帝后,只等吩咐。
“他从小到大什么时候思念过祖宗……”崇祯一时着急,竟口吐真相。
周后轻咳一声,忙替长子洗刷这“不孝”的考语:“春哥儿也是极孝的,只是不会做出来给人看罢了。”
崇祯也意识到自己失言,道:“朕是说他总将心思藏起来,并非说他不孝。你说……他会不会又犯了……”
段氏一个激灵,茫然地望向周后,正好与婆婆目光相触,连忙垂头避过,不敢失礼。
周后干笑一声,道:“小时候偶尔有些癔症,这些年他南征北战,也没听说再犯过。”这个时代对于伴侣的地位财富固然看重,但最重要的还是没有恶疾。周后为了打消段氏可能产生的胡思乱想,特意补了一句:“春哥儿绝无恶疾。”
段氏大大松了口气,对周后的话没有半分怀疑,反倒是周后说完之后觉得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没来由地腾起一股不悦。
暖阁之中陷入一片冷寂。
“气闷。”崇祯猛然起身,背手朝外走去。
虽说是透气,皇帝陛下的目的地倒是十分明确。
奉先殿。
天子有太庙。以七、九之数祭祀祖宗。朱元璋虽然不是诗礼人家出身,但对父母、祖父母的感情却十分真挚,想起来就要去祭拜一番。时人认同这份孝心,但孝也必须守礼。太庙是国家祭祀的地方,皇帝的祖宗也是庇佑这个天下社稷的英灵,只有在规定的时间以规定的礼仪才能祭祀。
于是朱元璋便在紫禁城内修建了奉先殿。效仿宋朝皇帝在私阁内进行家祭的方式,穿着常服进行日常礼拜。
奉先殿没有后殿,正殿也是同堂异室制度。如今除了百世不祧的太祖、成祖,只有血缘最近的七位皇帝供奉其中。
朱慈烺从刚会走路就来这里祭拜过祖宗,在仪式上取得了祖宗的庇佑。其后来这里的次数也远高于太庙祭祀,好在常服家礼,所以不很麻烦。
主动来奉先殿却是朱慈烺降生以来的头一遭。
前世的朱慈烺对家族的认识只能上溯到祖父一辈,五服之亲对他而言已经无法理解,更何况天子九庙。竟然要追溯那么远的亲缘。在这个世界生活了十七年,虽然祭祀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亲缘的认识却仍旧处于肤浅程度。
朱慈烺让宦官开了门,进了正殿。长明灯下,殿中泛着明灭的金光。这里可以说是大明盛世最后留下遗迹的地方,供奉用的金银玉器仍旧完好无损,算是躲过了崇祯、李闯、满清的三重劫难。
朱慈烺走到太祖高皇帝神位前,旁边的是马皇后神位。这对夫妻是大明的肇始之祖。驱逐鞑虏,兼并群豪。重开江山。也正是他给自己留下了眼前这个难题,宗族问题。
据说在南北两宋,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三成,这样高的城镇人口自然不会产生严重的宗族问题。
太祖高皇帝自己深受胥吏欺凌,以至于当了皇帝之后仍旧没有清晰自己身份的变化,对“扰民”看得极重。从严苛治官到“皇权不下乡”,都是太祖皇帝有意制定出保护小民的举措。
或许从小民的角度而言这是好事,对于国家发展来说则未必有利。虽然朱慈烺也可以等到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提出这个问题,但如果没有前瞻性的指导,未来的阻力就会更大。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更大。
现在必须趁着北方宗族势力的空前削弱,把新的社会关系建立起来,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点。
朱慈烺走到笼着黄纱的金柱旁,靠着柱子缓缓滑了下去,直到地砖上传来的凉气让他精神一振。
从腰带上取下玉钩,朱慈烺在地上写了个“人”字,画了个圈,又写下“家”字。这应该是社会的最基本构成单位。
“家”就像是一颗种子,冒出芽,萌芽长成主干,这就是出于嫡系的“大宗”。主干继续生长,冒出许多枝桠,这便是庶出的“小宗”。大宗小宗构成了整个树型结构,这便是“宗”。当这“宗”有子弟外出,就如树上掉落下来的种子,在另外一处生根,发芽,再长出主干、枝桠,与原来的那颗树遥相呼应……由此便有了族。
当这些宗族因为共同的文化认同交织生长,一起开发脚下的土地,捍卫族群尊严,传承亘古以来的价值观——这就是民族。
朱慈烺朝后靠了靠,仰起头,目光中焦点涣散。
只要有人成家,势必就会成为宗族。别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是前世的红色贵族不也如此么?
朱慈烺轻轻摇了摇头:除非有个更强大的信念占据百姓的信仰空间,让他们相信爹亲娘亲都不如皇帝亲,天大地大都不如皇室的恩情大,立志做个舍小家为大家,脱离低级习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整个国家的人。
上下五千年,这种狂热的状态只存在过三十年,而且崩塌之后带来的副作用似乎更大,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