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
政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吾能守之,终不转也。”
卷六 悔过第二十四(凡四章)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
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
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
德殿。魏徵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
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
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
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於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
‘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於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
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於礼典。朕昨见徐幹《中论》
《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
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
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洎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
有上书者,以其不称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
“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卷六 奢纵第二十五(凡一章)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臣历睹前代,自夏、殷、周及汉氏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馀年,少
者犹四五百年,皆为积德累业,恩结於人心。岂无僻王,赖前然哲以免尔!自魏、
晋已还,降及周、隋,多者不过五六十年,少者才二三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
不务广恩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政教少衰,一夫大呼而
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崇禹、汤、文、武之道,
广施德化,使恩有馀地,为子孙立万代之基。岂欲但令政教无失,以持当年而已!
且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於身、恩加於人二者是务。
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所以卜祚遐长
而祸乱不作也。
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於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
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至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每有恩诏,令
其减省,而有司作既不废,自然须人,徒行文书,役之如故。臣每访问,四五年
来,百姓颇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养之。昔唐尧茅茨土阶,夏禹恶衣菲食,如
此之事,臣知不复可行於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辍露台之役,集上书囊,以为
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工,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
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而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动。向使高祖之后,即有
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於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
物,并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於理,
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
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之后,固圣虑所当忧也。
臣窃寻往代以来成败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
虽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当修之於可修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
悔之,则无益也。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皆不知其身之
有失。是以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殷纣之灭。隋帝大业之初,又笑周、
齐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不可不戒也。
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
忧怜之,故人人自安,曾无谤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馀石粟,
而百姓皆以陛下不忧怜之,咸有怨言,以今所营为者,颇多不急之务故也。自古
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
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
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国之常事,要
当人有馀力,而后收之。若人劳而强敛之,竟以资寇,积之无益也。然俭以息人,
贞观之初,陛下已躬为之,故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
矣。若人既劳矣,而用之不息,傥中国被水旱之灾,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因之
窃发,则有不可测之事,非徒圣躬旰食晏寝而已。若以陛下之圣明,诚欲励精为
政,不烦远求上古之术,但及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
太宗曰:“近令造小随身器物,不意百姓遂有嗟怨,此则朕之过误。”乃命
停之。
卷六 贪鄙第二十六(凡六章)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
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
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
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
可为笑。帝王亦然,恣情放逸,劳役无度,信任群小,疏远忠正,有一於此,岂
不灭亡?隋炀帝奢侈自贤,身死匹夫之手,亦为可笑。”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
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
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
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
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贞观四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
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常兢兢业业,以畏天地。卿等若能小心奉法,常
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驩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
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
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
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自九成宫赴京,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
令自负出以耻之。
贞观十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诸山大有银坑,采之极是
利益,每岁可得钱数百万贯。”太宗曰:“朕贵为天子,是事无所少之。惟须纳
嘉言,进善事,有益於百姓者。且国家賸得数百万贯钱,何如得一有才行人?不
见卿推贤进善之事,又不能按举不法,震肃权豪,惟道税鬻银坑以为利益!昔尧、
舜抵璧於山林,投珠於渊谷,由是崇名美号,见称千载。后汉桓、灵二帝好利贱
义,为近代庸暗之主,卿遂欲将我比桓、灵耶?”是日敕放令万纪还第。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
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
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
哉?卿等宜思此语为鉴诫。”
卷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凡六章)
太宗初践祚,即於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
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
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已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於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
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
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国
学增筑学舍四百馀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
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
四方儒士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
亦遣子弟请入于学。於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
未有也。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
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
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
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
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甯等二十
有一人,并用其书,垂於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於太学,可并配
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
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
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於古义者,此则固非刀
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於秘书
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
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本,随方晓答,
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
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於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