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武侠电子书 > 武侠.历史 >

第314章

武侠.历史-第314章

小说: 武侠.历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勺捞上来,用船运到岸边,稍加翻晒便可直接装袋卖掉。于是男人下水捞盐、女人划船运盐就成了当地每家每户赖以生存的产业,于是玫瑰色的湖面便被一排排刺眼的木桩所分隔(那既是拴船的桩子,也是各家各户采盐领地的界限),而由岩石和沙滩构成的湖岸,大半也为晒盐、装盐、买卖袋盐的场地所占用。悠悠万事,生存第一,既然玫瑰湖是金娃娃,聚宝盆,美景当前难顾惜,也就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有趣的是,当地湖民甚至从不用“玫瑰湖”的名字而叫它“雷特巴湖”,玫瑰湖是法语,是外来客赋予的名称,不属于他们。

    玫瑰湖所产湖盐不但结晶好,品质高,还富含钾、磷等多种微量元素,是很有价值的化工原料,因此广受国际市场欢迎,每年出口达上千吨之多。美中不足的是湖水缺碘,这种湖盐如果长期服用会得“大脖子病”,眼下有关方面正想方设法解决这一难题,希望这池玫瑰色的湖水,能为当地人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加拿大将出现华人国中之国”,谁能信?】………

    列治文市人口12。7万,是加拿大西部卑诗省大温哥华地区一个不大的城市,该市的《列治文时事报》是一份面向市民、免费发行的小型英文日报,这份按照中国的标准充其量可算“县报”的报纸平素里默默无闻,近日来却被CBC、CTV电视台,温哥华电台和多家报纸屡屡提及,甚至远在几千公里外的《多伦多星报》也提到它,许多平常并不阅读此报、甚至没见过这张报纸的华人移民也常常把它的名字挂在嘴边。

    这一切都源于一篇文章。6月23日,该报刊出一封署名“鲍勃。弗里兰”的读者来信,信中用激烈的言辞抨击了一个叫“民族联盟党”的华人政党的成立,认为这将给加拿大带来严重的威胁。

    在这封信里,作者指出25年来列治文已变成华人占主导的社区,整个加拿大西部地区华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而“华人比想象的更爱国(指中国),他们即使对北京不满,也决不会超过渥太华”;他认为加联邦政府长期以来不重视卑诗省的发展,当地居民怨气很大,民族联盟党的成立将诱导这股怨气向危险方向发展,这些华人也许会向北京而非渥太华请求经济援助,而“这也许更容易得到”,而加拿大联邦在这一地区驻军很少,防务薄弱,长此以往,民族联盟党也许会效仿魁北克省法裔的魁北克人党,让卑诗省成为“第二个寻求独立的魁北克”,而随着华裔移民数量的继续增加,他们也许会通过省民投票令该省变成“独立体”,甚至“中国的半自治省”,成为“中国向北美扩张的立足点”,并引发美国的一系列反应。

    民族联盟党成立于6月8日,至今不过1个月时间,党员仅20余名,发起人仅5名,至今尚未登记参加加拿大任何一级别的选举,更无当选的议员或其他民意代表,将之与成立于1967年、活跃加拿大政坛30余年、拥有众多当选议员、行政首长和有经验政治家的魁人党相提并论,实在滑稽得可以,且该党官方网页上用6种文字明文书写的党的宗旨,是“致力于维护加拿大移民权益,将加拿大建设成为一个适于各民族移民生活的自由民主国家”,显然,他们维护的是“加拿大华裔”的利益,而决不是“中国在加拿大的利益”。

    中国移民在加数量较多,仅卑诗省一省就超过35万,列治文是个仅有100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开埠之初没有一个华裔,如今却已俨然成为华人摩肩接踵、中文店牌沿街林立、号称“真金镇”、“小香港”的社区,有人戏称,一个华人哪怕一句英文也不会,在列治文也能很好地应付日常生活。这种现象引起了部分当地非移民的忧虑,他们担心工作机会被移民抢走,担心这里“异化”,成为令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的地方。

    自加拿大保守党政府上台以来,加中关系出现了许多不和谐音,“赖昌星案”、“高山案”、“玉山江案”的唇枪舌剑,“中国经济间谍”的离谱指责,以及加情报部门将一半以上精力用来监视华人、加指责孔子学院是“软渗透”等,凡此种种,明眼人看来荒诞不羁,某些人却乐此不疲,这种不和谐音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强化了某些当地人对华裔移民的不信任。

    由于7月1日是加拿大国庆,这一事关国家认同的话题自然引起热烈讨论,绝大多数舆论和分析人士对“鲍勃。弗里兰”渲染的“华裔威胁论”不以为然,也不认为民族联盟党的成立是一件危险的事,著名政治分析家麦克。比尔斯认为,华裔成立政党对于鼓励本族裔关心社区有积极、正面作用,这是他们在民主社会里理所当然的权力,是“政治本身的目的之一”,而且“没有迹象显示这个党有种族主义的味道”,多伦多星报也发表文章,引用该报记者采访民族联盟党领导人陈卫平的话,称此举表明华裔“对加拿大充满信心”。当然也有些评论提出不同意见,如温哥华电台评论员弗雷德就认为,成立专门的华裔政党显得“狭隘局促”,华裔积极参与加拿大政治生活的最佳途径,应是加入现有的、不分种族的“主流政党”。

    事关自身的华裔群体自然是大讨论的主流,连日来,加拿大众多华文报纸连篇累牍,充斥着相关的争论和读者来信,许多人指出,出现“华裔威胁论”的声音绝非一个华人小党成立所能引发,而是近来加境内某些部门、组织和人士不断渲染中国威胁的必然产物;也有些人认为,华裔移民、尤其技术移民多拥有较高技能和丰富经验,却因加政策的某些不足,在移民后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保守党政府在对华经济交流上缺乏主动性,影响了卑诗省的发展,这些才是造成“弗里兰来信”所称“怨气”的根本原因,有关方面应先自我反省、调整,而非无端指责华裔;更有人分析指出,卑诗省华裔构成复杂,有的刚来不久,有的移民已几代,有些只会中文不通英语,有些却只会英语不通中文,来源地也有大陆、港、台、东南亚等地,说他们个个“心向北京”实在是毫无道理的臆测。也有些华裔对民族联盟党提出一些意见,如希望他们“澄清对移民的概念”以正视听,以及分清“政党”和“社团”涵义的区别,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该党也作出反应,除重申建党宗旨,也宣布欢迎其他族裔入党,并将原来仅中、英两种文字的官方主页,改为中、英、法、俄、西、韩6种。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没有移民的贡献,就没有加拿大的今天,渲染“华裔威胁论”的结果,只能割裂族裔关系,引起社区内隔阂,对谁都无益处。加慈善机构DominionInstitute6月29日发表了一份调查结果,发现加本国人如参加移民入籍考试,将有60%的人不及格,其中只有4%的人知道在加国具备选举权所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仅30%能准确知道加国省份数量和领土面积。仅仅8%加国国家元首是谁,而这份考卷在已取得加国籍的华裔移民中及格率却是100%,因为只有及格才能入籍,虽然一项调查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由此也可看出,把国家认同问题强加于华裔,是多么不公平的一件事。



………【喜忧参半的加拿大中医前景】………

    中医在加拿大起步很晚,80年代初香港掀起加拿大移民潮,中医诊所才开始较普遍地出现在一些华人聚居的城镇和社区,但发展和普及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由于中西医间巨大的差异,长期以来,中医业者的医生资质得不到加有关方面的认证、承认,中医业者虽可开业,却只能作为“另类医疗服务人员”,无法纳入加拿大正常医疗体系,即使中医硕士、博士,也拿不到医生资格证书,这不仅严重影响中医声誉(许多反对中医者借此抨击中医是“无照行医”),而且也妨碍非华裔加拿大人对中医的认同、接受。2003年,加拿大卑诗省成立“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对中医诊所的统一管理中医师、针灸师和医疗业务等,这使卑诗省成为加拿大第一个对中医针灸等医疗方法予以全面合法化地位的省,随即,阿尔伯特和魁北克省也相继仿效,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也已将之列上议事日程。这一措施使得中医师“无照行医”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2003年6月卑诗省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即向231人颁发“高级中医师”证书,给600多人颁发了注册中医师、中医药师和针灸师证书。这是加拿大,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北美洲第一批被当地政府和医学界所正式承认的中医医生。他们的地位与当地西医医生一样,在专业资格上得到了承认,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这一切当然有助于中医在当地影响的提高。

    事实上,上面这些成果之所以能取得,归根结蒂还应归功于中医本身在当地的功效得到普遍认可。由于中医重调理、重治本,对疑难杂症、慢性顽症等西医不易诊治的病痛有较显著和独特的效果,吸引了不少患者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门求诊,他们一旦诊疗有效,又会成为最生动的口碑,引来更多求诊者。据统计,在大多数针灸门诊上,最常见疾病是肌肉骨骼疾病,且大多是经过西医多方治疗而无效的病人,约9O%以上病人都是慢性病、罕见病、顽固棘手的难症杂症。此外,针灸、足浴、按摩、气功等中医疗法在戒烟、减肥等保健方面效果也不错,同样吸引许多上门者慕名而来。

    由于中医需求量越来越大,各种培训机构应运而生,1989年,在安大略省伦敦市成立四年制中医药针灸学院,此后相继成立数十所私立中医院校,虽然收费昂贵(如加拿大多伦多米奇伦针灸中心,四年学费高达34000多加币),但招生依旧火爆,录取率徘徊在10%左右,且非华人生源比例高达近85%;公立阿尔伯特大学和多伦多社会自然科学大学医学院还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学课程,颁发官方承认的文凭,这都开创了北美先河,也充分说明了中医在加拿大的旺盛市场生命力。

    据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席乐美森先生估计,加拿大目前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在10000以上,其中2/3为华裔,但由于大批非华裔参与中医培训,十几年后这一比率将下降至50%以下,这将标志中医真正融入主流社会。目前中医尚未纳入加“健保”体系,患者都需自费就诊,这在公费医疗盛行的加拿大是很沉重的负担,但中医诊所依旧生意良好:在温哥华近郊行医的金中医称,他每周开诊6日,每日接待患者20名左右,收入相当优裕,在加从事中医诊疗业的医师多属中、高收入阶层,由此也不难看出,为何有这么多人愿意投身中医业,中医在加拿大究竟有没有市场。

    然而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毫无隐忧。加卫生当局虽肯定中医贡献,却不免对其原理心存疑窦,1996年加政府曾宣拿出部分科研资金,用三年时间来了解有哪些中药种类及其用途,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疑虑之根深蒂固;加联邦卫生部也一直试图用中成药纳入优质生产管理范围,理由是中成药生产“不够卫生”,如大量使用铁容器、生产设备和工人服装不规范等;也有不少人质疑中医搞经验主义、神秘主义,对穴位、经络等的科学性、准确性也不无质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