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指南录①斜阳卷 >

第1章

指南录①斜阳卷-第1章

小说: 指南录①斜阳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录
第一卷 斜阳 / 1
  第一章 · 黄昏/ 2
  第二章 · 百炼/ 37
  第三章 · 选择/ 73
  第四章 · 庙算/ 113
  第五章 · 轻车/ 147
  第六章 · 破贼/ 188
  第七章 · 拔剑/ 219
  附录:宋元时代年表/ 274
  

英雄的时代(1)
《指南录》
  还在为《明》是否结束、如何结束苦苦思考的时候,一个问题困扰了我:什么是英雄?
  这的确是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特别是在我们这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人物纷纷被“挖祖宗坟墓立牌坊”的“学者”们打倒,而秦桧和吴三桂们的“价值”被重新定义的时代。
  当厚黑从反讽成为主流,高尚渐渐成为虚伪和假道学的代名词,讨论什么是英雄实在有些吃力不讨好。但酒徒翻开史书,却发现了那些被书于汗青之上、元朝统治者都没敢抹杀的事实。
  在太后、皇帝、丞相于铁骑面前相继投降、文官武将望北元战旗而亡命的时候,有一伙“不识时务”的人站立了起来,阻挡在侵略者马前。
  元史如是记载:
  静江破,邕守马成旺及其子都统应麒以城降,独塈部将娄铃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阿里海牙笑曰:“是何足攻。”围之十余日,娄从壁上呼曰:“吾属饥,不能出降,苟赐之食,当听命。”乃遗之牛数头,米数斛。一部将开门取归,复闭壁。大军乘高视之,兵皆分米,炊未熟,生脔牛,啖立尽。鸣角伐鼓,诸将以为出战也,甲以待。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然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①(注:引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清代毕沅著。)
  ……
  刘士昭,太和人,尝为针工。与乡人同谋复太和县,败,血指书帛云:“生为宋民,死为宋鬼,赤心报国,一死而已。”因以其帛自缢死。其党入狱,多乞怜苟免。有王士敏者,独慷慨不挠,题其裾:“此生无复望生还,一死都归谈笑间,大地尽为腥血污,好收吾骨首阳山。”临刑叹曰:“恨吾病失声,不能大骂耳。”①(注:引自《宋史》卷四百五十四。)
  ……
  我不敢推测在朝廷已经投降,孔氏后人已经接受了北元的封号,理学首领也应召到忽必烈的朝廷为其指定官职秩序的时候,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些小吏小民。
  我也无法仰望,被“学者”们从民族英雄座位上拉下来的文天祥那孤独的背影。
  但我却知道,在这些人面前,走红于主流媒体的施大将军②(注: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生於天启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他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预海上起兵反清。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终于酿成父、弟被成功诛杀的大戾,施琅再次降清。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预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他还针对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错误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只有汗流满面的资格。
  我还知道,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应该因为一个政府的破产和一种理念的失败而化为虚无。
  这些不屈服于外辱者的抗争仅仅是为了一家一姓的朝廷么?酒徒不敢臆断。
  酒徒明白,这世界上高人甚多,酒徒一思考,读者就发笑。但在那些善意和恶意纠缠的笑声里,酒徒分明看到的是一个个站立着的男人,他们用血肉之躯坚守着一个文明不被武力征服的权力、一个民族不集体沦为四等奴隶的尊严!
  于是,酒徒拿起笔,试图在主流媒体和学者们分析秦丞相的苦衷、理解吴大将军③(注:吴三桂,明末辽东总兵,清三藩之乱首领。字长白,辽东(今辽阳)人。出身官僚豪门,崇祯时封平西伯,驻防山海关。明朝覆亡后,拒降李自成,与清兵联合败李自成于山海关,引清军进攻北京,受封平西王。又镇压川、陕农民起义军。后拥兵云南,形成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反抗康熙帝撤藩,自称周王;举兵叛乱。十七年称帝于衡州(今湖南衡阳),旋病死,余部被平定。)的温柔和施大将军的爱国情操时,理解一下那些被拉下神坛的英雄。恰巧17k的朋友前来约稿,便欣然与之。
   。。

英雄的时代(2)
于是有了这部《指南录》。
  在这本不能妄称为书的作品里,酒徒不想标榜另类,也不想挑起什么民族矛盾,但酒徒却坚持,无论任何时代,奴隶和主人不属于同一个阶级。
  故事是虚构的,但故事里的人,却真实地生活过、抗争过。酒徒没有如椽巨笔,无法让故事的主人公像《勇敢的心》里苏格兰英雄###一样,喊出一句跨越千年的“Freedom!”酒徒只能凭借只鳞片爪的记载,在架空的世界中,尽力还原人物的真实。
  那一群为保卫家园不受侵犯、民族不受奴役,保卫个人平等、自由和尊严不受践踏的热血儿女,是酒徒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故事背景①(注:酒徒注:部分资料文献引于韩志远先生所著的《文天祥》。)
  一、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全书开篇故事发生于公元一二七七年。此年二月,时元只儿斡万户叛,伯颜率众将北讨。文天祥向残宋朝廷提出趁势反攻、收复失地的计划。
  虽然文天祥在残宋朝廷中有右丞相、同都督的身份,并且在与元军的作战中打过几次小规模的胜仗,但他手中并没有多少嫡系兵马。而此时,残宋朝廷内手握实权的另一个丞相陈宜中则认为凭手中兵力与北元讲和,称臣纳贡,在东南一隅做割据才是救亡之道。(一说是陈宜中主张进攻两浙,直取临安。)残宋朝廷中手握重兵的张世杰将军也支持陈宜中的意见,于是,文天祥不得不以几千人马,偏师北进。
  由于此刻北元战略中心在长城之外,文天祥的偏师取得了杰出的战果。江西各地的义军本来就一直在坚持抵抗,文天祥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士气。当时,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收复永新县城,孙栗收复龙泉,抚州何时起兵收复崇仁县。文天祥率军迅速挺进会昌,在雩都大败元军。接着,攻下兴国,收复赣州和吉州属县。文天祥亲驻兴国指挥攻打赣州和吉州城。史书记载:“吉八县复其半,惟赣不下。临洪诸郡,皆送款。潭赵А⒄呕ⅰ⒄盘啤⑿芄稹⒘醵吩⑽庀'、陈子全、王梦应起兵邵、永间,复数县,抚州何时等皆起兵应天祥。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皆遣人如军中受约束。”
  整个江南为此震动,各地义军纷纷效仿,广州、潮州等大城相继被宋人光复。文天祥所部兵马在江西再接再厉,接连打败元军曹千户、来万户等人,阵斩悍将多名,开创了谢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以来,反元斗争的最好局面。文的个人声望也一时达到顶点,连散落在两淮的各路义军,也纷纷派人前来与他联络。
  忽必烈君臣对大局的把握显然比残宋朝廷敏感得多,发现南方局势不妙后,立刻制定了“平叛”策略。暂时放弃残宋行朝正规军不顾,首先集中兵马对付文天祥所部义军。平叛兵马以西夏人李恒为帅,号称四十万。敌我双方无论在数量、装备和训练程度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八月,李恒本部五万精锐先击溃张汴和赵时赏部,然后攻克文天祥的老营,俘虏了将士们的妻儿老小。文天祥试图与邹洬会师,结果邹洬也被元军以优势兵力击败。二人率领残部匆匆退往庐陵,半路上,揭开了本书开头的一幕。
  二、隐藏的故事背景
  书中隐藏的另一个故事背景就是文忠的生平。在虚构的故事里,文忠的记忆残片飞到了宋代,进入了文天祥的脑海,进而改变了整个元宋战争结果。
  文忠是根据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的历史功绩,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历史上,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知识界的爱国志士投身于救亡运动。奋战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土法炼制钢铁、打造刺刀、复装子弹、生产手榴弹、炮弹,甚至设计生产了自己的步枪,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八路军军需供应窘态。
  

第一章黄昏(1)
(一)
  当文天祥率领着那支横扫天下的十万雄师进入大都城的时候;夕阳正从这座已经四百多年不属于大宋的千年古城头坠下去。那一刻,天是殷红色的。晚霞抢在城市陷入沉睡前,将最后一抹流光抹向十里长街。殷红的霞光下,街道两边的建筑仿佛刹那间沐浴进火海中,抑或是,血海。
  “蒙古人终于退回漠北了,宗白、渊伯,你们看到了吗?”文天祥仰望天边的流云,低低地问。
  十五年了,自己终于实现了恢复大宋河山的美梦,没有人再是北元的奴隶,江山不再悲啼。
  十五年间,多少英雄豪杰倒了下去,倒在了复兴大宋的祭坛上。当年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一起涌上了文天祥的心头。
  十五年前,空坑,那个黄昏,一样是血般艳红。
  那一战,大宋输得毫无悬念。
  宋景炎二年,趁着北元内乱的时机,文天祥自福建起兵攻入江南西路(江西),震动江南。原以为在忠义之士的响应下,大宋可以浴火重生。谁料到,忽必烈迅速平定了北方叛乱,然后派西夏人李恒率领四十万大军前来扑灭江南反抗之火。
  无论士兵的数量和质量,文天祥麾下的江南义勇与敌手都不在一个档次上。他们有的,只是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而在四十万虎狼之师面前,这份忠诚显得那样无力。十余路义勇军如雨后彩虹一般,绚丽过后,就是结束。数以万计的男儿倒在故乡的土地上,用残躯和鲜血捍卫了最后一丝做人的尊严。
  文天祥本部人马五千,在兴国迎击元江西参政知事、西夏人李恒亲自率领的精锐五万。不屈的义勇们以简陋的武器,一次次冲入蒙古人的马队中,一次次被人海淹没。很快,本阵被敌军突破了,对战变成了逃亡。
  从兴国逃到方石山,从方石山逃到空坑,一路上,到处都是被杀散的溃兵。文天祥身边,不时有心腹将领率领死士返身迎敌,试图以自己的牺牲为战友赢得脱身时间。但悬殊的兵力对比,让他们的牺牲变得毫无价值。冲入敌群中的死士宛如投入汪洋中的石子,偶然溅起几点血花,旋即,再闻不到一点声息。
  元军的队形停了停,呐喊之声再起:“杀啊,莫走了文天祥……”
  活捉文天祥——大元皇帝忽必烈给此战下达的最高目标。作为一个自不量力的抵抗者,那个叫文天祥的读书人已经给大元帝国添加了太多的麻烦。有他一日在,大元帝国在江南的统治就一日不得安稳。此人不像大宋丞相留梦炎,也不像大儒赵复。留、赵这些南宋精英和理学首领都懂得审时度势,顺应潮流,而倔强的文天祥却如一个打不死的蟑螂般,一次次被击败,一次次重整旗鼓,阻挡在大元帝国征服江南的战车前。
  元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