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

第8章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第8章

小说: 巧处世妙办事:做人做事的糊涂艺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匹〃好马〃吗?是的。可是他依然会三顾茅庐,成为千古美谈。
                  
第22节:糊糊涂涂避祸灾
  如果是〃好马〃就要敢于面对,敢于从头再来。是〃好马〃,必要的时候就要吃回头草,因为这个世界上好马很多而回头草很少。
  糊糊涂涂避祸灾
  中国人向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妒嫉、非议,甚至为聪明而丧生。曹操因为妒嫉杨修的才能而杀了他;隋炀帝因为妒嫉王胄的诗才,也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洋洋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聪明,表现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别人的轻视和疏忽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
  据说,在舜未登上天子位的时候,他的异母弟弟象,为图占家业,几次要谋害他。昏聩的父亲和后母也总是偏心、纵容象。有一次,父亲和后母找舜,说谷仓顶坏了,要他爬上去修理。当舜一上到仓顶,父、母、弟弟就抽了梯子,放起一把火想要烧死他。幸亏他撑起大斗笠,乘着一阵大风往下一跳,才得脱险。
  另一次,父亲和后母让舜去淘井。那井很深,刚把舜吊到井底,上面的人就收了绳子,推下几大堆泥土去,以为这一回舜死定了。象很高兴,没想到,当他来到舜的卧室时,却看见舜正坐在床上弹琴。这是咋回事?原来那井底还另有一个出口,舜是从那里脱生的。这一下,象惊呆了,他悔恨、羞惭不已,上前向哥哥道歉。舜呢,显得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微微一笑,说:〃我并不计较。〃
  在战国时,有一次,万章与孟子谈论到这个故事中的舜。
  万章认为,舜或者是糊涂,或者是伪善,二者必居其一。孟子则不同意这种看法。
  万章说:〃怎么不对?两件事里,都表现出舜并不知象要害他,这岂不是糊涂?〃
  孟子说:〃怎么不知道!只不过舜对弟弟,比较宽厚、仁慈罢了。〃
  万章说:〃依您之见,舜是心里忧心忡忡,表现得却像没那么回事,这岂不是强颜为欢,是十足的伪善吗?〃
  孟子直摇头:〃不,这怎么叫伪善?既然象已承认自己错了,有悔改之意,舜又怎能不高兴?这不叫伪善,叫宽宏大度啊。〃
  明代宗景泰年间,广东副使韩雍遍访四方,宣扬王命。到江西时,一天忽然听说宁王的弟弟来了,韩雍一面谎称有病,请王爷稍等片刻,一面派人马上去叫三司(明代将各省之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并索要白木几,然后韩雍才出来匍匐在地拜迎王爷。
  王爷一进门,就全讲的是他哥哥要宁王反叛朝廷的情况。韩雍推说自己耳朵有毛病,听不清楚,请王爷把要讲的都写下来。王爷要纸,韩雍就让手下人将白木几抬进来。王爷将情况详细地写在白木几上,就告辞了。
  韩雍将情况报告了朝廷,皇上派钦差大臣来稽查,却没有找到宁王谋反的任何证据。这时王爷兄弟已经握手言欢,王爷拒不承认说过他哥哥要反叛的话。钦差大臣回京后,朝廷即以离间亲王罪判处韩雍,要将他披枷戴锁送监。韩雍出示王爷亲笔书写在白木几上的状子,才获得释放。
  以上两个例子,以表面上看,似乎舜和韩雍很傻,糊里糊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精明人的糊涂啊!
                  
第23节:别忘了包藏心机
  别忘了包藏心机
  长期以来,中国人喜欢〃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最好的藏拙办法就是装愚。愚笨似乎总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原谅的缺点。一个人已经愚笨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处于某种轻重不得的尴尬局面时,装愚也许是最佳选择了。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在这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做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心机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来利国利民的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宁武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为人高手。
  明武宗南巡,扬州知府蒋瑶少不得要接待圣驾,但蒋瑶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是个钓鱼迷,这一天正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给卖了。可御钓之鱼岂是常人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卖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鲤鱼。
  蒋瑶回家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即使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冒犯了龙颜,这样就正好遂了小人们的心愿。所以,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明武宗看到蒋瑶实在拿不出更多的银子,只好把这条鲤鱼赐给了他。
  北魏的崔巨伦曾身陷敌手,对方统帅听说过他的才能和名望,想利用他,崔巨伦却想脱身逃走,他奉命作诗,便胡诌一首,弄得大家哄然大笑,以为他徒有虚名,不把他当回事,崔巨伦才得以脱身。
  然而,装愚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行得通的,有些场合下,愚蠢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显示自己的才能,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保全自己。
  嘉靖年间倭寇侵掠江南,昆山有个姓夏的书生被倭寇俘虏,他就自称有诗才。倭寇将领一听,待他如同上宾,每天同他作诗唱和,夏生因此免遭于祸。过了很久,夏生要求回家,倭寇将领还送给他许多礼物。
  崔巨伦不能不装愚,因为对方想利用的就是他的才,在这种场合,才本身是个祸根。而夏生不能装愚,因为倭寇对杀一个愚人毫不在乎,但他们武化之余还需要点文化,加上本身对中国诗歌的欣赏和爱好,一个有诗才的中国人在他们眼里是很有价值的。崔、夏二人要是不分对象互换一下位置,那就都得遭殃了。
  人在装愚时,总还想有点作为,要是纯粹用于自保的话,那干脆再披上厚一点的盔甲,装醉、装聋、装疯、装死,让对方无从下手,办法也许更有效一些,特别对那些已有名声且身处相熟者中间的人,尤为适用。
  魏晋时,阮藉是竹林七贤其中之一。魏国权臣司马昭原想同阮藉结为儿女亲家,让阮藉把女儿嫁给司马长炎,即日后废掉魏帝建立西晋的晋武帝。阮藉不想卷入当时黑暗的政治,又不便明着反对,就借嗜酒而连醉60天。司马昭见他终日沉醉,连话也搭不上一句,只好作罢。以后,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多次访问阮藉,想请他谈谈对国事的看法,以便抓住把柄定他的罪。可阮藉整天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钟会开不了口,只好怏怏而回。
  阮藉之醉可以说是真醉,也可以说是假醉,真假不在这60天,而是他差不多一生都在醉,这个醉就是有意识的了,因为当时的政治极为险恶,文人要想保持清白而又得善终,难乎其难。
  这种缺乏起码人身保障的情形,在整个传统社会中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使在政治不那么黑暗的时候,身为官宦的人也时常需要用装傻来避免落入难以解释的困境。
  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曾任刑部、兵部主事,因为触犯了大宦官刘瑾而受了廷杖,并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王守仁出了朝门,换上平民服装,立即上车前往贵州。过江时,他写了一篇吊唁屈原的祭文,又写了投江绝命辞,假装投江自尽。绝命辞传到京城,刘瑾听说王守仁已死,才打消了派刺客暗杀他的念头。
  愚到不可及这一步,可谓鬼神莫测了。
                  
第24节:以平庸的面貌示人
  以平庸的面貌示人
  古人曰:〃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理房屋,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所以聪明的人从不轻易炫耀自己的才能。
  上古有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与别的鸟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从它的表现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在现代高度竞争社会中,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的宰相,他很喜欢吃鱼,国内的人都争着买鱼献给他,公孙仪一概不接受。他弟弟问他:〃你既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要呢?〃公孙仪回答:〃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必然要按别人的意愿办事,那就可能触犯法律;触犯法律,就会被免去宰相;免去宰相,虽然喜欢吃鱼可还会有谁送给你吗?不接受鱼而不被免去宰相,这样,虽然没有要人家的鱼,但却能长久地自己买鱼吃。〃
  公孙仪的头脑在他身居宰相高位时也十分清醒。他能辩证地认为只有不吃别人的鱼,才能真正长远地吃自己的鱼。世上不知有多少人没有公孙仪这份智谋。在小利面前,贪心过剩,结果被别人牵住了鼻子。特别是一些已取得一定地位和成就的人,由于他们有好的影响力,人们对他们一般都是有所求的。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心当然会对其曲意逢迎,投其所好。如果因为贪图小利,成了别人的工具,那么违法乱纪之事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必将丧失以前所有的一切。
  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看似平庸,实则是成功的基础。
                  
第25节:危与安互相转化
  危与安互相转化
  明强让人成事,藏锋让人保身,若统一两者于一体,合理运用,则何等高明。
  古语有云:〃日中则冥,月盈则蚀〃,更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说法。清代曾国藩也早就指出,做人弓不拉满,势不使尽盛时欲作衰时想,上场欲作退场思,功高震主时一定要明哲保身,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王翦是秦朝是有名的大将,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进攻魏国,魏王投降。
  魏被灭后,三晋之地已尽数入秦了。为了尽快统一中国,秦准备尽早灭楚,但是楚国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秦王在灭楚大战需要多少兵力的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