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44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44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走的、选择的道路不同,它们思路不同,但是呢他们的模式是一样的,异化的克服,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面把马克思的这个观点跟这个基督教的观点作了对比,很有意思,确实是有相同的模式,上帝创造世界,然后堕落,人类犯有原罪,然后呢上帝派、派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到人间来拯救人类的罪恶,最、最后给人类以理想和希望,这个在这个千年王国的时候,就可以扬弃这种异化回到上帝,回到??,但是呢直接知识呢把这个神性的生命看得太单纯了,它确实单纯,但是它忽视了它的异化问题,下面讲,但是这种自在乃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

“这种自在”也就是神性的生命、上帝的生命,就其自在而言的这种自在是抽象的普遍性,雅可比他们的观点它只是表达了一种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在这种抽象的普遍性里,上帝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斯宾诺莎也是这样,斯宾诺莎的上帝就是自然,就是实体,唯一的实体,无所不包,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的样式,都成了样式,都是没有意义的,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你从上帝的眼光看,它才有意义,任何东西你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它是上帝的样式,它是神的样式,那就是非常抽象了,它具体的内容完全都被抛弃了,它的自身的那种自我否定性也完全没有顾及到了,所以他讲“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上帝作为自在的存在它的本性是什么?黑格尔认为它的本性就是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它是自己把自己建立起来的,它是自为的,它不是在那里而已,它在那里,但是呢还不等于在那里就是现实,在那里它只是抽象的,它是抽象的普遍性,如果要成为现实的普遍性,那么它就还必须把自己建立起来,上帝必须创造世界啊,上帝必须要拯救人世啊、拯救苦难啊等等哪,这都是上帝建立自己的一个、一个具体的过程、一个自为的过程,一个自己为自己、把自己的可能性、把自己的潜能把它实现出来,你上帝你有能耐,体现在什么地方?你不能光说我有能耐,你得去做,你得去显示你的能耐,你得把你的能耐变成现实性哪,那你就必须要自为,你的本性就是自为,上帝的本性就是自为,这个本性被忽视了,他说“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形式的自身运动”,这个、这个地方出现了形式、形式这个概念,形式这个概念非常的、非常的重要,这个自身运动,形式的自身运动,上帝它在那里,但是呢它体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呢?最初是那种抽象普遍性的形式,但是呢,这种抽象普遍性的形式的本性我们刚才讲了它就是自为,自为的形式,自为的形式就是形式的自身运动,所以他讲“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你就没有看到上帝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一个直观,它会表现为种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都是自为的,都是能动的,一个发展出一个,变化其形式,形成,上帝还得形成,还有待于形成它自己,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这个形式是包含有自身运动的,种种形式,这个、这个自身运动的这个概念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我们、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形式和质料、形式和本质这样一些关系的时候,曾经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它的形式是真正的事情,我们、我们在形而上学里面可以看到,作为存在的存在它最初是定义为实体,什么是作为存在的存在?那就是个别实体,但是个别实体还是很抽象的,个别实体是专名,比如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什么?我们在苏格拉底这个专名里面看不出任何东西,我们要问苏格拉底是什么?我们就必须要看苏格拉底所做的事情,他所展示出来的形式,是这些形式使得苏格拉底成为了苏格拉底,比如说他找人辩论啊、他从军打仗啊、他最后被判死刑啊、他又从容就死啊、他跟人这个大谈哲理啊等等,所做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苏格拉底的自我形成过程,所以亚里士多德就从个别实体再追溯个别实体之所以成为个别实体,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形式,所以形式是能动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是能动的东西,是形成的,形式就是形成,你要把它当动词看待,所以形式的自身运动在这里被忽视了,我们这里要点、点出一点提醒大家,就是说我们在读黑格尔的这些著作的时候,我们要有个哲学史的眼光,特别是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处处都要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特别下面,下面的解释我们处处要联系到亚里士多德,因为看出来它几乎就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来的,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它谈的就是实体嘛,黑格尔谈的实体,实体即主体,怎么解释?其实,按照他这种解释,亚里士多德已经达到了他的这个观点,实体即主体,并不是完全由黑格尔自己第一个突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他是发挥了亚里士多德已经有过的那种观点,而且下面有个地方还直接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他很少提人的名字的,但这个地方他提到了、直接提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所以我们这里提醒大家一句,我们下面的很多解释都要联系到亚里士多德,而且我们会把亚里士多德的东西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很多同学可能还不太熟悉,形式这个概念跟亚里士多德有很密切的关系,下面,正因为形式被宣布为等于本质,所以如果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则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本质实现或使形式展开,乃是一个大大的误解。

即使形式被说成是本质,那么正因此就有一种误解,即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理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原理实现或使直观展开。
这一句话里面非常明显,“即使形式被说成是本质”,这个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说的,形式才是本质,形式才是真正的存在,个别实体当然是第一实体,但是第一实体之所以成为第一实体是因为它里面的形式,所以形式才是真正的实体,这是长期以来亚里士多德研究里面古今中外都感到大惑不解的一个问题,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前后矛盾?前面说个别实体才是第一实体,后面又说形式才是第一实体,形式才是真正的实体,质料不是,那么形式它是普遍的,你开头说个别实体才是第一实体,后来又说形式才是真正的实体,形式才是本质,岂不自相矛盾吗?但是在黑格尔看来这非常自然,就是形式被说在是本质,形式已经被说在是本质了,“那么正因此就有一种误解,即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当亚里士多德提出来形式就是本质的时候人们就有一个误解了,就以为只要认识本质就够了,就以为这个形式它就是本质,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把形式本身抛开了,而没有看到这个形式本身它是非常具体的,它就是使得个别成为个别的一个具体的过程,那么人们就从本质的角度来理解形式,这就是产生对亚里士多德误解的根源就在这里,就是说人们把形式等于本质,然后就只从本质来看形式,把形式理解为一个抽象的、一个空洞的东西、一种空洞的普遍性,那它当然跟个别实体就有矛盾了,跟苏格拉底这样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那就有矛盾了,本来实体是一个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东西,但是呢后来被归结为形式,那么形式呢就被理解为抽象的普遍性,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也是这样,形式是抽象的,我们讲不要搞形式主义,不要抽象地谈,要谈具体,好象形式和具体是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是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其实形式本身它是具体的东西,它是形成,如果你连形式都没有,那不是抽象吗?你一个事情、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就要问,这个概念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啊?那就是具体的嘛,当然形式也可以成为普遍,也可以成为普遍的东西,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有两面,形式和质料的关系它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形式可以变成质料,质料也可以变成形式,形式对于更高级的形式它就是质料,而质料对于更低级的质料它又是形式,所以形式具有一种概括性,形式可以把质料把它统起来成为质料之上的一个抽象的共相,成为一个共同、共同的东西,那么我们讲、通常讲质料才是具体的,但是反过来可以说质料是抽象的,质料还没有成形,质料是一种普遍的质料,比如说有一堆铜料在这里,它可以塑成任何、可以塑造成任何形象,但是我把它塑造成了苏格拉底的铜像,所以形式、这个形式是具体的,而那一堆铜料那是抽象的,那是普遍的,它可以塑造成任何东西嘛,它没有形式的时候你可以拿来做任何东西,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就是把形式当作一种普遍的、抽象的、空洞的东西,形式主义,形式框架,我们讲形式和内容,我们通常认为内容更重要,形式不重要,特别我们中国人是这样看问题,只要有内容,形式管他,我们可以不管形式,我们不要搞形式主义,但是其实形式是更重要的,但你不要把它理解成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形式,我们前面好象也提到过,黑格尔的形式有两方面的意义,有时候他是采用日常的、通俗的那种意义,那就是形式主义、空洞的形式,但是,如果回到亚里士多德的话,那么它里面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形式恰好是具体的,所以你把形式当作本质的时候你就只注意本质,你对形式的理解呢就是那种空洞的形式的理解,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正因此就有一种误解,即以为只认识自在或本质就够了而可以忽略形式,以为有了绝对原理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原理实现或使直观展开”,你把形式理解成一种抽象的东西,那它就是一种绝对原理或绝对直观,认为有了这种绝对原理或者绝对直观呢,似乎就不需要使原理实现出来或者使直观展开、展示出来、展开出来,雅可比他们就是这样的,这个斯宾诺莎也是这样,诉之于直观,那么有了绝对原理或绝对直观就不需要使这个原理实现出来,它就是个抽象的原理,不需要实现出来,因为你已经抓住了本质嘛,那么你就不需要看它是怎么样实现的,直观,你已经直观到了,真观念,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斯宾诺莎讲,真观念,你只要有、得到了真观念就够了,但这个真观念是不是需要把它自己展开呢?展开出来的都是样式,斯宾诺莎认为样式是不重要的,样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你当作是上帝的样式,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才有它一定的意义,因此呢形式是不重要的,只有那个抽象的本质才是重要的,具体的形式、采取什么样式,这些都是样式,这些都不重要,形式和本质有一种纠结的关系,我们注意从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史上面形式和本质这两个概念若即若离,有时候它就是本质,形式就是本质,比如说培根,培根讲,一切科学就是要把握它的形式,我们开始看到这句话很不理解,培根是一个感觉论的经验主义者,他为什么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