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43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43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样一个历程,都是我,都是我自已,哪怕我把自己变成非我,那也是我自己做的事情,那就等于是我,你不能推给别人,我做的事情那就是我,那跟我自身是等同的,是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思,我们要追求自我,怎么追求?你不能在那儿打坐,你不能在那儿冥思苦想,你必须要到外面去干事情,才能够追求到自我、寻求到自我,我到底是个什么人?就看我能干出什么事情来,我干出了什么事情,我就是什么,我是谁?我是谁?你不能、你不能在那里冥想我是谁,那个是想不到的,那是空虚的,你必须在你的行动中、在你的创造他物中、创造他在中再来反思到自己,我就是我所创造的事业,我就是我创造的这个事业,我就是把我造成的这个人,所以这有一种自身等同性,自身等同性就是在他在中的自身反思,这才是真实的我,下面,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园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真实的东西就是它自己的形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它预设它的终点为其目的并以之为起点,而且只有通过这一实施过程并经过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

这段话应当比较好理解,真实的东西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就是它自身的形成过程,真实的东西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历程,真实的东西是一个历程,是一个历史,是一个形成过程,而这个形成过程不是说一条射线,一射出去就没有头了,不是的,它是一个圆圈,形成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它回到自身,它有反思,一边形成它一边反思自己,所以它是一个圆圈,它在形成了别的东西以后,回过头来反思到这就是我自己,因为它是一个圆圈,那么这样一个圆圈它实际上是什么呢?它是一个合目的性的过程,我们讲合目的性的过程跟自然界的其他过程是不一样的,跟物理过程是不一样的,合目的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圆圈,为什么是一个圆圈呢?因为它一开始就看到了终结,然后到终结的时候,它回复到它的开始,我们讲目的和实现了的目的实际上是一个东西,我们有一个目的,我们要做一个事情首先要有一个目的嘛,而我们最后达到这个目的以后我们就回到了我们的初衷,返回到了我们最初的那个目的,所以结果、目的所实际了的结果就是目的本身,它是一个圆圈,它画了一个圆圈,中间是??的,中间是历程,我经过了千辛万苦,运用了种种手段,我最后把我的目的实现出来了,是个圆圈,目的性跟一般讲的因果性是不一样的,一般讲因果性是个链条,前因后果,一直推下去,无穷无尽,而目的不一样,目的是圆圈,目的作为原因,它就是结果,在目的因中、在目的性中,因果是一回事,而在一般的因果链条中我们不能倒因为果,我们搞错了,你把结果当成原因了,那不行,但在因果性(应为目的性)中恰好就是这样,结果就是你做这件事的原因,我就是要达到这个结果才去做这个事情嘛,那么达到结果以后,它恰好就是把原因实现出来了,所以结果是、在现实上是最后的东西,但在本质上是最先的东西,结果是最先的东西,就是要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结果才是你的原因,因为你要达到这个结果,你才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最后把它实现出来了,你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所实现的东西不就是我要的吗?就是我做这件事情的动机嘛,那么这个圆圈在这里是跟因果性联系起来的,这个、这个我们要注意,这个雅、这个黑格尔的这个目的论,就蕴含在实体即主体这样一个命题里面,他的目的论观点就蕴含在里面,实体就是主体,由此推出来有生命的实体它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自己把自己加以否定,最后呢通过否定之否定返回自身,形成一个圆圈,那么这个圆圈如何解释?就通过目的性来加以解释,否定之否定,返回到自身,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达到目的,通过、通过一系列的手段,通过一个历程,最后达到目的,达到目的就返回到自身了,返回到最初的目的了,实现了它的理想了,这就个圆圈的过程,“它预设它的终点为其目的并以之为起点”,预设终点为目的,预设它最后要达到的目的作为它的起点,“而且只有通过这一实施过程并经过它的终点它才是现实的”,如果仅仅是个目的,还没有实现出来,那它当然不是现实的,但是经过一个历程,经过一个过程,最后把它实现出来,那它当然就是现实的,目的实现了嘛,目的实现的时候它才回到自身嘛,这就比较好理解,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就比较好理解,如果你心目中对目的性没有一个概念,黑格尔很多话你很难理解的,再看下面一段,上帝的生活和上帝的知识因而很可以说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但这个理念如果内中缺乏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它就沦为一种虔诚,甚至于沦为一种无味的举动。

上帝的生命和上帝的认识因而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但这个理念如果内中缺乏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它就沦为一种随喜,甚至于沦为干瘪乏味。

“上帝的生命和上帝的认识因而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上帝的生命”,这就涉及到上帝了,因为他前面谈到直接知识,直接知识雅可比他们就是把它看作对上帝的直接知识,所以这个地方要谈到上帝,斯宾诺莎的实体也被当成是上帝,雅可比他们都是从斯宾诺莎来的,上帝就是唯一的实体,这是斯宾诺莎的命题,所以这里讲上帝的生活、“上帝的生命和上帝的认识因而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上帝的生命也可以这样来看了,上帝有生命,上帝有目的,上帝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回到他自身,上帝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了他的目的,这就体现了上帝的生命,体现了上帝的生活,也体现了上帝的认识,上帝的自我认识,那么这样一个过程因而,因而,就是说前面讲的那一番道理了,因为前面讲的那一番道理,所以“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这个估计是雅可比他们的说法,也是雅可比他们的说法,“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上帝无非就是自己跟自己游戏,他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原地,那不是一个游戏吗?转圈子的游戏嘛,就是一个转圈子的游戏嘛,自己爱自己嘛,一开始就是要爱,爱谁呢?就是爱自己,爱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那不就是爱自己?所以雅可比他们的直接知识从上帝出发,这个也有它的道理,这样的说法也有它的道理,“因而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下面讲“但这个理念如果内中缺乏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它就沦为一种随喜”,它这里翻译成虔诚,我把它翻译成随喜,用了这么一个佛家的词,它本来是满意、高兴、振奋,有这么一个词,但在宗教上面它有它特殊的含义,就是那种宗教的出神状态,这个喜瑞、祥瑞、法瑞,那种状态,就是这个一片宁静,没有任何痛苦,一种幸福,它这里翻译成虔诚,那好象没有把这个意思翻译出来,翻译成随喜当然太佛教化了,但是就意思上说,它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任何不满,随遇而安,它什么东西都、都觉得很高兴,很满足,一种满足状态,一种宗教的满足状态,“如果内中缺乏否定物的严肃、痛苦、容忍和劳作”,黑格尔是非常现实,我们讲黑格尔是个现实主义者,他非常关注现实,他看到现实的苦难,而且他认为这些苦难都是有意义的,你不要把它撇开,但直接知识就是把这些东西都撇开,希望通过一步登天就达到那种这个跟上帝神交的状态,但是呢黑格尔在这里就认为如果没有这种严肃、痛苦、忍耐和劳作,就会沦为一种随喜,***,把它德文写出来,就会变成这样一种状态,一种无所作为的状态,一种怡然自得的状态,一种无忧无虑的状态,我们当然可以??,但是那什么也做不出来了,甚至于沦为一种、“甚至于沦为干瘪乏味”,随喜是说好听的说法,但说难听的说法就是干瘪乏味,干瘪,没有内容,这个,就是说上帝的生命和上帝的认识很可以被说成是一种自己爱自己的游戏,这个黑格尔并不完全否认,但是呢他强调,如果这样一种生命、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自己爱自己,如果不体现为一种严肃、痛苦、忍耐和劳作,也就是说如果不体现为一种自我否定的精神,如果不体现为一种否定的精神、一种痛苦,那么呢,它就是一种毫无作为的东西,一种干瘪乏味的东西,下面讲,这种神性的生活就其自在而言确实是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和统一性,它并没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

这种神性的生命就其自在而言确实是纯真的自身等同性和单一性,它并没严肃地对待他在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

“这种神性的生命就其自在而言”,“就其自在而言”,也就是说就其它本来的那个样子而未经反思,自在的东西是未经反思的,就其自在而言,这种神性的生命、这种上帝的生命,它“确实是纯真的自身等同性和单一性”,它这里也是翻译成统一性,不对,自身等同性和单一性,它是单纯的,那么“它并没严肃地对待他在和异化”,他在,***,“他在和异化”,黑格尔非常强调异化,这个异化这个词是在费希特那里已经提出来了,但是费希特没有好好地利用它,黑格尔非常强调异化,就是把自己异己化,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变成他在,变成另外一个存在,那么这样一种情况是很严重的、很严肃的,它是一种痛苦、一种严肃的痛苦、忍耐和劳作,异化都是这样的,你不愿意干的事情,但是没办法,你必须做,你要完成伟大的事业,你就必须要静下心来忍受一切,但是呢“神性的生命就其自在而言”呢,作为一种单一性呢,作为一种直接知识,它没有“严肃地对待他在和异化”,象这个雅可比他们都没有、没有认真地、严肃地对待这样一个上帝它的异化,道成肉身,道,高超,高超无比,但是它要成为肉身,作为肉身来忍受世间的苦难,这就是异化,我们讲耶稣基督,在基督教里面耶稣基督就是上帝,圣父的一种异化,圣父的他在,他在人世间有了苦难,他有了肉身嘛,他当然就要忍受苦难了,就要忍耐、就要劳作了,但是雅可比他们的上帝呢还没有认真地、严肃地对待他在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怎么克服这种异化?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然后呢忍受了世间的苦难,承担了世间的罪恶,然后呢基督升天,最后克服异化,回到了上帝的怀抱,跟上帝合为一体,这就是克服异化,在基督教里面是这样,在人世间也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在历史过程中也是这样,它总是要把自己变成他在,异化自己,然后呢寻求克服异化的道路,寻求异化的克服,当然在这个黑格尔那里,异化的克服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在马克思那里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这都是异化的克服,它们走的、选择的道路不同,它们思路不同,但是呢他们的模式是一样的,异化的克服,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