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4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4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呢这种发展史在他们那里都变成一种历史,古希腊人怎么样,中世纪人又怎么样,近代人又怎么样,变成一种历史的描述,但是没有上升到一种逻辑的层次结构,所以他们只停留在历史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分析,象席勒也讲到过,古代跟近代不同,古代人是朴素的,近代人是感伤的,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诗歌经历了这样一种发展历程,不一样,古代人是比较感性的,近代人是比较理性的,到席勒呢就主张要把理性和感性要结合起来,把它统一起来,这样一种历史的描述都是根据西方现实的历史来加以总结,总结出一些历史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但是呢它们没有逻辑关联,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从历史上看到有这样一些迹象,你能不能在逻辑的意义上对于意识的经验进行一番科学的整理呢?

科学的整理也是哲学的整理,因此,意识的经验科学也就是意识的经验哲学,这个是黑格尔才做到的,因为黑格尔的哲学是纯粹的逻辑,他用纯粹的逻辑层次来整理历史发展的阶段,在黑格尔那里明确地提出了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历史和逻辑有不一致的地方,历史是偶然的,逻辑是必然的,历史是可以倒退的,逻辑不能倒退,你不能倒因为果,你不能混淆不同的层次,逻辑一旦上到一个层次,它就不会掉下去了,它就会一直往前,这个是黑格尔有了逻辑学,那么他的《精神现象学》才得以超越他以前的一些历史性的描述,所以《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那里他是意识本身在一般意义上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结构,这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一般意识,我讲一般意识的意思,就是说它不光是人类的意识,人类是一个经验的产物,在地球上三百万年以前产生了人类,这是一个经验事实,然后人类又有意识,你拿这样一种意识加以考察,那只是一种经验的考察,但是黑格尔呢,他不停留在这种经验的考察,他是从一般意识的结构来考察的,这个一般意识,无论是上帝的意识,还是人类的意识,还是外星人的意识,总之是一切可能有的意识形态,它都有一种共同的、必然的逻辑结构,它有一种逻辑结构,所以我们不考虑人,我们先考虑的是意识本身,它的逻辑结构,所以它有一点象康德讲到的有理性者,康德讲到这个理性,我们在纯粹理性批判里面到处看到有理性者,他那个有理性者,你不要以为他讲的就是人,它包括人,但它也包括上帝、天使,或者是外星人,非人类的人,反正只要是有理性者都是康德所考察的对象,所以说是纯粹理性的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当然对于人来说很有用,但是他批判的对象不是单纯地局限于人,而是凡是有理性者都是这样一种结构,另外一种人如果一旦它有了理性,它就会按照这样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一种普遍的一般意识的结构、一般理性的结构,那么黑格尔也有这个意思,所以它是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逻辑结构,胡塞尔也有这个意思,胡塞尔讲的这个意向性和这个意向对象,现象学的还原,胡塞尔讲这个现象不只是指的人的心理现象,不仅仅是说我心目中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我就把它抓住了,那就是心理学了,胡塞尔他要超越心理学,心理学是一个入门,你当然可以从心理学入门,有的人讲胡塞尔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在某种意义上也没错,但是他一旦入了门以后他要把这个主观心理现象存在括弧里面存而不用,你要考察的不是人的心理,而是一般意识,一般可能的意识,凡是可能的意识,不管是人也好,上帝也好,还是什么非人的存在也好,凡是有意识的存在者它都要符合这样一个意识的结构,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问题的,这个跟康德一脉相承,就是我要探讨的不是人类的意识,而是一般意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至少他也有这个意识,当然黑格尔跟康德、跟胡塞尔都已经不一样了,因为他的《精神现象学》背后有一个本质,黑格尔的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这个康德的现象和本质也是分裂的,到胡塞尔现象和本质就是一回事情了,在现象里面就有本质,康德现象是现象,本质是本质,本质是不可知的,那么黑格尔呢,现象和本质是分裂的,但是本质是可能通过现象了解的,它有一种辩证关系,本质可以通过现象来深入,从现象到本质,从现象可以发现本质,但是它还是两张皮,还是两回事,你不能把现象等于本质,在胡塞尔那里,现象就等于本质,现象就是本质,现象学就是本质之学,现象本身它就构成本质这是他们三个人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又有不同之处,那么我们刚才讲了,它已经超越了历史,既然是一般意义的逻辑结构,那就超越了历史,它看起来好象是历史,是经验科学,是经历,是在时间中一步步形成起来的,好象是一个历史,但是它已经超越了历史,因为在历史中是有偶然性的,在历史中充满着偶然性,充满着倒退的可能性,进一步我退两步,我们发现历史又重复了,又回到了原点,我们经常这样进,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历史不断地在重复,虽然我们讲历史不可能重复,但是实际上历史不断地在重复,很多历史就没有长进,象中国的历史,几千年以来不断地又回到原点,没有多少长进,黑格尔讲东方的历史是一个停滞的历史,从它一开始产生出来就成熟了,然后就永远停在那里,早熟,但是呢永远未成年,这是东方的历史,所以东方的历史严格意义上不能够称为历史,它只是存在着,在那里,还没有灭亡而已,真正讲到历史,它必须是不能重复的,有一个从低到高进步的过程,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进步的过程,不断地要对前面的东西有所超越、有所否定、有所创新,这才叫做历史,但是就算有所超越、有所创新、有所进步,还是充满着偶然性的倒退,你可以说倒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你当然可以这样说,但是未见得,在现实的历史中,象东方的历史,它的倒退不是为了更好进前进,它就是为了退到原点,重复,不断地重复,这个在历史中是不足为奇的,西方历史也有这种情况,也有长期的停滞,但是西方历史呢总的来说它还是在进化,所以你不能否认在历史中有倒退,有偶然性,有重复的现象,但是如果具有逻辑必然性,如果一种历史具有逻辑必然性,那它就是不可倒退不可重复的,比如说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我们说它里面充满有偶然性,如果他缺乏教育,他就不能够长大成人,如果有正常的情况下,他能够长大成人,如果从逻辑的眼光来看,我们就会认为如果一个小孩子长大成人,他就不可能会退回童年,他已经长大了,他的心理已经成熟,已经是个成人了,你怎么能够让他退到童年?

所以这个里头有一种逻辑必然性,它是不可抗拒的,小孩子要长大这是不可抗拒的,除非你把他毁了,你当然可以把他毁了,比如遇到车祸,他成了植物人,或者他的智力就退到了婴儿时期等等,那当然也可以,但那是意外情况,一般情况之下小孩子要长大是不可抗拒的,意识一旦发生,它就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这是必然的,由于这种规律,它可以自己建立起自己的层次结构,意识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它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不是一开始就有,小孩子的意识很单纯,成年人意识就比较复杂,它有它的层次结构,这个层次结构是意识自己形成的,这是一般意识的层次结构,我们来考察它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已经把那些历史的、偶然的偶然因素给它扬弃掉了,全部撇开了,我们只抓它本质的东西,这就形成了一般意识的这样一种必然性结构,意识的经验科学是在这个意义上讲的,所以我们讲我们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我们怎么去读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历史的眼光,把他所说的跟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事实一个一个地对号入座,我们有的人研究《精神现象学》喜欢这样,黑格尔这一段主奴意识,前面讲的是史前时代,主奴意识讲的是奴隶社会,然后讲到斯多噶派讲的是封建社会了,然后讲启蒙那就近代了等等,一个个对号入座,当然这样对号入座表面上看起来符合于黑格尔叙述的步骤,但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就是他仅仅停留在跟历史对号入座来了解黑格尔的那些理论分析,这个是把黑格尔降低了,把不太重要的东西当作重要的核心,我们必须把历史保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当然对历史你要有了解,比如古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况?你要把它保持于视野之中,但是你要把它放在括弧之内,存而不用,象胡塞尔加括弧,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就是加括弧,对这些东西你不是否定它,你先把他括起来,先不谈它,但你可以把它保持在视野之内,在这个前提之下呢,你着重要关注什么呢?

要关注事情本身,也就是意识本身它的逻辑关系,意识本身它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它的必然的结构,你要关注这个,你不要老是这个讲的是古希腊,那个讲的是康德,这个讲的是费希特了,黑格尔有的时候引用歌德,这就是讲的歌德,讲的狂飙突进,讲的德国启蒙运动,你老是这样去想的话,你就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当然这些东西它是有作用,但是它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它是借用来理解逻辑关系的这样一种线索、一种向导,你对这个逻辑关系理解不了把握不住的时候参考一下历史的事实,这是可以的,但参考历史事实不是为了确实它在谈什么,而是为了帮助你理解意识本身的这种结构,那么在这方面,我们又要提到《精神现象学》,胡塞尔《精神现象学》就是要把人类学、心理学都放进括号里,超越自然主义嘛,胡塞尔提出超越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呢一个是物理主义,再一个呢人类学主义、心理主义,这都属于自然主义,都属于自然科学,人类学在当时胡塞尔时代也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也属于自然科学,我们今天的心理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属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学科我们是放在中国科学院底下,不是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底下,就是说我们把心理学基本上当作是一门自然科学,人类学作为一种自然考察,民俗学、民族学,这样一种考察,当然跟自然科学非常接近,它采用的是自然科学的方法的方法,定量的方法,数学模式的方法,这些都属于自然主义,胡塞尔要讲《精神现象学》就必须要把这些东西都放进括弧里,我们不去谈那些事实,我们要谈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现象学要谈的是意识本身的结构,那么我们看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在哲学百科全书里面,我们刚才讲了,它属于主观精神,主观精神三个环节,一个环节是人类学,一个环节是《精神现象学》,还有一个是心理学,《精神现象学》是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这样一门学问,那么我们由此看出来,《精神现象学》既没有人类学那样的一种自然的客观性,又不象心理学那样完全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既没有自然的客观性,又没有精神的完全的主观性,它介于人类学和心理学之间,它是主观精神的客观结构,《精神现象学》在这之间了,它是主观精神,它已经是主观精神了,但是它展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