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26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26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笛卡尔就已经提出来了,实体,广延的实体,实体有两种,一种是我思,一种就是大千世界的广延,大千世界可以归结为广延,机械运动,那么作为广延表现为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面去,但是呢没有力量将之聚拢在一起,将之聚拢起来,没有一种力,在机械运动里面找不到一种力把所有的机械运动聚拢起来,变成一个有目的的、有机的一个整体,没有这种力量,所以牛顿找不到他的第一推动力,最后把它归结为在整个宇宙之外的一个上帝,第一推动,但是推动以后,这个世界本身没有力量聚集起来的,它就是按照机械运动的法则,推到哪里算哪里,它没有自我凝聚力,没有力量,没有力量聚拢起来,这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人们的时代精神,他说,“同样也有一种无内容的强度”,***,***可以翻译成强度,它这个就不是深度了,当然也跟深度有关,最深的东西、内心深处的东西,它是最具有强度的、最具有凝聚力的,应当说最具有凝聚力的,一个是广延、广度,一个是强度,深度和强度是对应的,“一种无内容的强度”,这种强度、这种凝聚度,它是无内容的,它只是一种力,他说“它保持为单纯的力而没有扩展”,这种无内容的强度它保持为一种力,但是这种力呢没有扩展,也就是说没有它的表现,我们后面要讲到自我意识、意识阶段,黑格尔提出力和力的表现,力和力的表现是不可分的,但是作为单纯的力呢,它没有扩展,它保持为单纯的力,一种抽象的力,但是没有扩展,这个力呢,没有运用的地方,我们说它有力,但是从来没有看到它表现过,那么这个力是空的,他说“这种情况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前面那种情况可以说是肤浅,它没有深度,启蒙运动以来那种常识的观点是肤浅的,但是这样一种深度的观点呢,它没有扩展,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力,那么它与肤浅其实是同一回事,“这种情况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它并没有超出它所反对的启蒙运动以来的那些常识,常识的观点,下面一句,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的外在表现那样强大,它的深度也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和敢于丧失其自身时所达到的那样深邃。

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表现出来那样强大,它的深度也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和敢于丧失其自身时所达到的那样深邃。

“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表现出来那样强大”,这里我改了一下,它说“只能象它的外在表现那样强大”,这不对,“只能象它表现出来那样强大”,力和力的表现,“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表现出来那样强大”,它有多强大,那就要看它表现出来有多强大,你能不能涵盖所有的世俗生活?你不要太清高,你以为你有了直接知识你就高高在上了,你就把所有的世俗生活都不放在眼里,那些东西都是空壳,都可以抛弃,那都是一种恶劣的环境,你忍受不了,于是你就上升到一个彼岸,众人皆醉我独醒,你上升到彼岸世界,你把世俗的下界你全部都抛弃了,你那么清高,但实际上你的这个力量是非常软弱、非常肤浅,真正的“精神的力量只能象它表现出来那样强大”,你有精神的力量,那你表现出来,你表现在什么地方?你能不能用你的精神力量来分析一下世俗生活、世俗生活的世界?你能不能分析一下?“它的深度也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和敢于丧失其自身时所达到的那样深邃”,精神的深度,你不要自吹,你不要自吹自擂,你说你有深度,你的深度表现在什么地方?“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它的深度,敢于扩展,敢于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敢于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冲突、现实冲突、现实矛盾,“敢于扩展和敢于丧失其自身”,哪怕丧失自身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深度才是真正的深度,才涉及到根本,如果你高高在上,你害怕玷污了你的灵魂的纯洁、美好,你不敢动一动指头,你不敢去染指现实的矛盾和冲突,那么你的强度如何能够表达出来?如何能够表现出来?

你不敢于丧失其自身,那你就表现不出来,它的深度只能象它在它自行展开中敢于扩展、敢于投身于现实生活中,把自己完全抛入进去,丧失自身,至少是暂时的丧失自身,你有理想目标不错,但是理想目标必须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出来,你投身于现实生活中,也许你的理想目标就会被扭曲,甚至于会丧失,但是呢如果你抱着这个理想目标,你不投身,更加是空的,你投身于现实生活中,哪怕你丧失了理想,最后你丧失了理想的目标,你被现实生活所改造了,但是你毕竟投身了,毕竟起了作用,你最终是抱着这个理想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丧失自身的,那么虽然你丧失了理想的目标,但是你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你贡献了你的力量,在这个时候所达到的那样深邃,它的深度象这样的深邃,就是投身于现实,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哪怕是丧失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达到它的最深度,才能够振动它的根底处,不然的话,那只是纸上谈兵,你不去做,做就肯定有失败,但是你要敢于失败,本来就是冒险嘛,你有理想,如果你不了冒险,你的理想永远是空的,理想只能在它的冒险之中、自我牺牲之中,失败了,后人会从你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情就有起色,就有可能向你的理想目标更接近一点,就有这个可能,如果你站在岸上,你不投身,那是根本没有可能的,理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个是对雅可比他们的一个批判,就是你对上帝你有感觉、你有感受,但是这个上帝高高在上,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那不是空的吗?你如果有上帝的观念,那么你就必须抱着这个上帝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把它实现出来,那么你要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出来,你就必须要有概念,要有秩序,要有规范,你接触到现实的时候,怎么可能没有规律呢?你必须要有概念来把握现实生活,在这个现实生活的把握中,你也可能丧失自身,你最后你个人也可能丧失你的理想,那个不要紧,精神它不在乎你个人的情况,它是时代的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黑格尔跟雅可比他们比起来,他更带有一种现实感,更具有历史感,更具有现实感,黑格尔是非常现实的,黑格尔跟康德也好,跟谢林也好,他们比起来,他更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他关注现实,他每天看报,每天记帐,今天买了两斤大白菜、称了两斤豆腐,他也要记下来,他关注现实,你可以说他很庸俗,但这并不妨碍他有他的理想,他认为他的理想就实现在这些事情里头,他本身他自认为是一个庸人,但是他的思想非常高超,这个中间有一个过渡,有一个阶梯,这个哪怕是英雄人物,哪怕是优秀的精英,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也是跟现实生活打交道的,只有在跟现实生活打交道中,你的理想才有可能实现,下面,
而且如果这种无概念的实体性的知识佯言已经把自身的特性沉浸于本质之中,并佯言是在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辩,那么这种知识自身就隐瞒着这样的事实:它不仅没皈依于上帝,反而由于它蔑视尺度和规定,就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

而且如果这种无概念的实体性的知识佯言已经把自身的特性沉浸于本质之中,并佯言是在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辩,那么这种知识自身就隐瞒着这样的事实:它不仅没皈依于上帝,反而由于它蔑视尺度和规定,就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

这句话,这个是对雅可比的一种批判了,就是说如果无概念的实体性的知识,无概念的,又是一种知识,实体性的知识,直接知识,直接知识就是无概念的知识,就是实体性的知识,“佯言已经把自身的特性沉浸于本质之中,并佯言是在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辩”,他们这个放出话来就是他们这个无概念的直接知识“已经把自身的特性沉浸于本质之中”,他们已经达到本质了,直接知识,直接知识的那样一种特点,就是感觉,就是直观,作为感觉、直观这样一些特点呢,它们是沉浸于本质之中的,本质是可以感到的,可以直观到的,所以这种感觉直观已经沉浸在本质之中了,它不是一种日常的感觉和直观,日常的、象经验派所讲的、感觉论所讲的感觉,那种直观,那不是的,他们是种高级的感觉和直观,是种本质的感觉和直观,他们佯言已经沉浸于本质之中,“并佯言是在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辩”,他们很清高,他们自己自吹,他们进行真正的神圣的哲学思辨,已经超出世俗生活之上好远了,已经高高在上了,但是黑格尔揭示出来,他说“那么这种知识自身就隐瞒着这样的事实”,也就是说实际上在黑格尔看来呢,是这样的:“它不仅没皈依于上帝,反而由于它蔑视尺度和规定,就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就是说事实上呢,并不是象他们所佯言的那样有那么高,有那么清高,有那么神圣,他们其实并没有皈依于上帝,并不是皈依于上帝,“反而由于它蔑视尺度和规定”,它蔑视尺度和规定,他们说皈依于上帝的,不是的,他们“就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就是上帝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如果人家要问起来的话,他们听任内容的偶然性,比如说,那你每个人可以自己去感受,你感受上帝是什么,那就是什么,他们相信每个人对上帝的感受都应该是对上帝的感受,但是每个人的感受是偶然的,每个人感受上帝跟他的特殊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非洲黑人感受上帝、感觉上帝,非洲黑人感觉到上帝是什么?他们那种自然宗教来感觉上帝,那就是象一个高高的树,象一座高山,象一个什么什么东西,他可能会那样感受,印度人感受上帝就象一个猴子,中国人感受上帝就是我们的老祖宗,这是每个人根据他不同的文化有他的偶然性来感受上帝的,所以这并不叫做皈依上帝,反而呢没有尺度没有规定,你说上帝没有尺度,每个人凭借自己直接的知识去感受,那就完全是偶然性了,“听任内容的偶然性”,形式上好象是必然的,每个人肯定都有信仰,但是是什么信仰?一追究,你把你的感受说出来,他把他的感受说出来,在内容上,完全是你说你的他说他的,“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这个加之于上帝,就是每个人对上帝的判断都是自己任意武断的,这跟前面讲的实际上也是一回事情,“听任内容的偶然性”,这个“加之于上帝”,我曾经把它改成“加之于内容”,因为上帝和内容都是阳性的,它这里一个代词,一个阳性的代词,加之于内容也说得通,“时而自己听任内容的偶然性”,听任内容的偶然性,就是内容它本身的偶然性,是什么就是什么,“时而以自己的任意武断加之于上帝”,你想给它什么,它就是什么,你想给内容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当然你也是上帝的内容,但是按照它最近的那个代词来说呢,代词一般代最近的那个同性名词嘛,它应该是加之于内容,当然加之于上帝也可以,因为它们是名词,都是阳性的,而且加之于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