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文学电子书 > 精神现象学句读 >

第25章

精神现象学句读-第25章

小说: 精神现象学句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这种感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悭吝,并不合于科学的性质。

然而这种接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悭吝,并不适合于科学。

这就是接着上面来的,接受上也可以说是感受上,感受上如此的易于满足,你把它翻译成接受,和后面的给予是相对而言的,相对应的,在接受上很容易满足,我们敞开自己的直观,去接受我们所能感受到的这个信息,彼岸来的,彼岸来的这个神圣的东西,只要有一点感受我们就满足了,但是给予上如此的悭吝,其实,真正的神圣的东西是要给予要创造,自己去花力气的,不应当单是坐在那里敞开你的接受器就完了,“接受上的易于满足或给予上的如此悭吝,并不适合于科学”,这是从康德来的,康德讲人是自然界的异化,当然康德的这个科学知识只是限于自然科学,而不是象黑格尔的这种科学,无所不包,一切学问都是科学,但是康德的这种精神在黑格尔这里继承下来了,就是说不仅要接受,而且还要去创造,还要去给予,还要去立法,要给出法规,人要对科学知识给出法规,但是按照雅可比他们的观点,就是接受上是太容易满足了,而在给出法规方面呢,则太吝S了,太悭吝了,这种态度并不适合于科学,科学呢在黑格尔这里是广义的,他说,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生活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一些地方去寻找;他将很容易找到一种借以大吹大擂从而自命不凡的工具。

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定在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他将很容易找到一种借以大吹大擂从而自命不凡的工具。

“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定在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生活我把它翻译成定在,Dasein,“谁若只寻求启示,谁若想把他的定在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一些地方去寻找”,就是“谁若只寻求启示”,如果你只是寻求启示,如果你只是想把你的生活、你的定在、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那些地方去寻找”,那些地方肯定不是科学,你到别的地方去找,那可以,你去到别的地方去找,那是可以的,你只要寻求启示,你只要想把你的生活,你把你的定在与思想“在尘世上的众象纷纭加以模糊”,你不想用概念把它们加以清理,你只想取得一个模模糊糊的定在,取得一个模模糊糊的尘世生活,“从而只追求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神性上获得模糊不清的享受”,你对世间、你对生活只是模模糊糊的,那么你获得的神性也是模模糊糊的,你如果不想搞清神性,你不想搞清世俗生活,你也就不想搞清神性,你不想搞清神性,那么你的享受也是对模糊的神性的一种模糊的享受,这个你当然可以找得到,“他尽可以到他能找得到的那些地方去寻找”,你当然可以找得到,但是那不是科学,那些地方不是科学,那是别的地方,他说“他将很容易找到一种借以大吹大擂从而自命不凡的工具”,你可以找到自命不凡的工具,你在别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些自吹自擂的工具,但哲学必须竭力避免想成为有启示性的东西。

哲学必须意图地避免,避免什么呢?避免成为有启示性的东西,哲学仅仅是一种有启示性的东西,只是启发人,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这个是黑格尔是坚决反对的,哲学就是要搞清楚,哲学就是搞清楚的,不是说我讲出一句话来让你自己去顿悟,我讲一句话,你去想个两三天,想不清楚你再来,我还讲一句话,你再去想个两三天,这是启示性的东西,哲学不是这种东西,哲学是应该能够把一切东西讲得清楚的,能讲清楚的,而且也应该讲清楚,这就是哲学的使命,所以你诉之于一种直觉、一种启示性的哲学,那实际上是放弃了哲学的使命的,那么要讲清楚,那你自己必须要花力气,你自己要去建立法规,要为科学立法,你就要为科学立法,当然他这个立法已经康德的不太一样了,康德的立法是带有主观性的,人们为自然界立法,但是黑格尔的立法是精神自身给自己立法,他带有客观性的,客观精神,?也是客观精神,所以人必须要做出努力,下面,下面这一段,他说,这种放弃科学而自足自乐的态度,更不可提出要求,主张这样的一种蒙昧的热情是什么比科学更高超一些的东西。

这种态度,这种自足自乐自大自命不凡的态度,是一种放弃科学的态度,我刚才讲了,你已经放弃了科学的使命了,那么这种态度“更不可提出要求,主张这样的一种蒙昧的热情是什么比科学更高超一些的东西”,这个是雅可比他们有这种倾向,就是说这个蒙昧的热情它们不是科学,但是比科学更高,科学反而是低层次的,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是要追求成为科学,科学就是哲学的目标、目的,哲学是爱智慧,科学才是智慧,所以哲学的目的就是科学,科学是最高的,但是象雅可比这样一派的人尼,他们主张,这种蒙昧的热情,也就是他们这种直接知识,是比哲学、比科学更高超一些的东西,科学是低层次的,只有非理性的东西才是更高的,下面讲,这种先知式的言论,自认为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蔑视规定和确切,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那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一样。

这种先知式的言论,自认为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蔑视规定性(确切),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那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一样。

“这种先知式的言论,自认为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蔑视规定性(确切)”,这个地方我把它还原了,规定性,***,它原来应当是这样来的,规定性后面有个括号,***,***是希腊文,这里面就是有确切的意思,规定性,蔑视规定性,括符确切,“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那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一样”,这种先知式的言论,它自认为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我们前面讲了,它就是爱的中心本身的存在,绝对,绝对就是这种爱的中心本身的存在,“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它后面再没有什么东西了,它是到底了,直接知识才是到底的了,后面再不能够追溯了,“蔑视规定性(确切)”,蔑视规定性,就是你不要用一种东西来规定它,你用一种东西来规定它,那你那个东西就是比它更高的,只有高的东西才能规定低的东西,但是这一派哲学家蔑视规定性,蔑视确切,最终的那个东西,到底的那个东西,它不是能够规定的,不是能确切地加以规定的,它是神秘的,它是不可解释的,作为前提,这个感觉的东西是前提,是一切规定性的前提,一切规定性的前提在这个上面才建立得起来,所以它们是“居于正中心和最深处”,“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那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一样”,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回避反思,“据说只居于有限世界之中的反思”,这是他们这一派人讲的,反思只是在有限的世界之中反思,到了无限,到了绝对,就不能反思了,就没有什么可反思的了,就没有反思的了,因为它是最高的,斯宾诺莎那里也是一样,到了最高的那里你就没有什么可反思了,它是直接的,你认可就认可,你不认可那就免谈,那我们就没什么可谈的,你首先把我的这个前提认可了,我们再谈,再来谈下一步,你首先有没有感觉,你承不承认你有感觉,如果你不承认,那么就不要谈了,要么呢是你自己没有发现,要么呢是你昧着良心,你明明有感觉,你说没有,要么是你自己没有沉下心来,要么就是你已经有感觉了,你由于传统的偏见,你故意说没有感觉,那我们就不要谈了,所以这个是不用反思的,你要问什么是直接知识,这个问法本身是自相矛盾的,你能够回答出什么是直接知识,那这个直接知识就不是直接的了,它就是间接的了,它就是能够规定的了,那它还是直接的吗?所以它不能够反思,“故意回避概念和必然性,正如它回避反思一样”,这是一种先知式的言论,先知就是这样的,我知道,我告诉你,你信的话,你就跟着我来,你不信的话,那就请便,这就是先知式的言论,下面讲,但是既然有一种空的广阔,同样也就有一种空的深邃;既然有一种实体的广延,它扩散到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去而没有力量把它们团聚在一起,同样也就有一种无内容的深度,它表现为单纯的力量而没有广延,这种无实体的深度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

但是就象有一种空洞的广度一样,也有一种空洞的深度;就象有一种实体的广延,它扩散到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去而没有力量将之聚拢起来,同样也有一种无内容的强度,它保持为单纯的力而没有扩展,这种情况其实与肤浅是同一回事。

“就象有一种空洞的广度一样,也有一种空洞的深度”,空洞的广度,什么是空洞的广度?就是前面讲的,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已经把眼光回到了世俗生活的纷纭万象,那是非常广阔的,世俗生活是非常广阔的、非常丰富的,但是这样一种广度是空洞的,就是它没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来统摄,所以这种东西都是杂乱无章的,无限地呈现这个那个经验的东西,不断地呈现,到处都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新奇的东西,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在产生新的现象,这都是空洞的广度,这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回到常识,回到健全知性、健全理智,也就是回到了世俗生活,世俗生活的广度,世俗生活的广度是空洞的广度,正如有这样一种空洞的广度,也有一种空洞的深度,雅可比他们就是一种深度,我要提升世俗生活,从世俗生活提升到一种直接知识,直接知识每个人心里都有,每个人日用而不知,每天都在信仰之中,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投身于世俗生活嘛,神圣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实际上在他的内心深处、在他的良心深处,还有真正的直接知识,这些直接知识是完全超脱的,完全超出一切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这样一种深度,但是呢黑格尔说这是一种空洞的深度,这是对比着而言的,就是雅可比他们建议要从广度转向深度,从世俗生活转向神圣性,给仰望星空,回到仰望上帝,感觉上帝,向上帝敞开你的心怀,这是一种深度,每个人的良心都在发出这种呼唤,到你的内心深处去找这种直接知识,但是这种深度呢是一种空洞的深度,下面讲,“就象有一种实体的广延,它扩散到有限世界的纷纭万象里去而没有力量将之聚拢起来”,这也是对照而言,启蒙运动以来,有一种实体的广延,象笛卡尔就已经提出来了,实体,广延的实体,实体有两种,一种是我思,一种就是大千世界的广延,大千世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