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刘墉文集 >

第162章

刘墉文集-第162章

小说: 刘墉文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气质与风格,不能去摹仿别人,也不必去从事摹仿,因为唯有独立的
气质才能成为特殊的风格,也唯有独立的风格才能造成伟大的作品。

疏放的空间
  常听人批评现在许多杂志的设计,往往版面大,文字用的却少,有时寥寥几行字,其它
都是空白,使人觉得是种浪费。其实空白称为“视觉疏放的空间”,为的是消减我们视觉的
紧张性,以注意文字的内容,反比那些密密麻麻的排列更见效果。
  同样的道理,高楼林立的都市,需要绿地;紧张忙碌的工作,需要休闲;连那国画山
水,都要在屏山障蛐外,留许多空灵不画处。
  繁密紧张间,适度的疏放,真是太重要了。

真的真与假的真
  当一个人撒谎时,不论他讲得多么动人,只要我们知道他是讲假话,就一定会以虚伪为
由而拒斥他。但是当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时,明知其为虚构、杜撰、想象的,仍可能深深为
之吸引、衷心为之感叹。
  现实的生活,是真实的,所以现实的人生,需要以写实来对待;艺术作品,是再创造
的,所以只要感性的真实,也就足够了!

雅俗
  我们常用一个形容词——“俗”.俗是通俗,也就是常见的,但是同一样事情在此处很
俗,在彼处却可能非常雅。譬如“肥”“瘦”这两个字很俗,但是“绿肥红瘦”、“露浓花
瘦”,李清照却能用得非常雅。“破”字我们以为很俗,但是“云破月来花弄影”、“暂引
樱桃破”,张先与李后主却能用得奇雅,所以雅俗没有绝对的分别,完全看它用在什么地
方。

世故
  当我们少年时,总有许多憧憬、幻想,但是到了成年又容易变得世故、现实。“动见胆
观,何时易乎?”一方面是因为别人的约束,一方面也因为我们自己拘束了自己。世故使人
成熟,但是如果我们的心也世故了起来,就容易失去生命的冲力了!

悲剧
  没有人喜欢悲剧,但是如果悲剧发生了,就必须勇于面对它。
  有时候悲剧更能给予我们震荡,让我们惊醒,使我们有更大的勇气去承担另一次打击;
有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人世的沧桑;且有更敬谨的心,去回忆曾有过的美好。
  所以说:人若不能欣赏悲剧的美,便无法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固执
  我们常形容人很固执,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份固执,只是不一定明显罢了!有的人几事必
固执己见;有的人表面固执;有的人表面不固执,内里却很坚持。
  固执不一定就不好,如果人连一点固执都没有,也就太缺乏自己了。所以固执当有,但
要适度的固执,要择善固执!

不泥古
  我们常发现许多学者的好作品,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完成的,年纪愈长,反而愈不敢动笔
了。因为他人用词必古人,否则就自觉言语无味;用典必古事,否则就显得学问不渊博。但
是如何都这样,我们这一代又能拿什么东西给以后的人看呢?
  所以我们必须以年轻的冲力加上年长的慎重,站在古人的肩上高瞻远瞩,而不顶着古人
的头颅以为标榜,才能成就伟大的学问。

眷恋眼前
  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对我说,他不是不想改变画风,而是不敢、因为那是他成名的风格,
唯恐一变,别人就不欣赏他了。
  许多人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都是因为过分眷恋眼前的一切,希望由别人的好恶,来决
定自己的方向。岂知对于艺术家来讲,唯有他自己能够决定他的风格,唯有历史能给予他真
正的评价。

小阳春
  秋天到了!有的树已经开始落叶,为着将至的冬天而叹息;有的树却当它是一个小阳
春,开放出春天的花朵。
  同样是秋,有的人觉得凄风冷雨,萧瑟肃杀;有的人则以为是秋高气爽,最是宜人天
气。随着心境的差异,同样的季节可以予人全然不同的感受。所以遭遇厄运;有的人会哀天
怨地,一蹶不振;有的人却能泰然处之,开创新机。

沉默
  同样是沉默,智者与愚者的沉默,勇者与弱者的沉默却不相同。
  勇者与智者的沉默可能是睿智的思索,力量的积蓄;愚者与懦弱者的沉默则是无知与退
避。
  但是所有伟大的沉默都应该伴以一个伟大的行动,如果永远沉默下去,就没有智愚的分
别了。

精神的松懈
  做过学生的人都有经验,就是在考试一个星期之前所念的书,一直到考试都不容易忘,
但是考完才两三天,就可能丢掉了一大半。
  精神的松懈,常是我们失败的最大原因,一刻松懈,可能使我们失去多日辛劳的成果,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时刻警惕自己呢!

美的印象
  每个人都在生命中追求永恒,但是我们周遭又有多少是永恒不变的呢?爱尔兰大诗人叶
慈有一句诗:“万物皆变,凡美丽的终必漂走。”得意伴随着失意,安定伴随颠沛,花开接
着是花落。时间不断流动,我们的形貌也将衰老,唯一不变的恐怕只有花开时,留在我们心
中,那永恒不灭的美了。

消化知识
  如果我们拿十几年前的电影,跟现在的电影比,会觉得后者地节奏上要快得多。同样一
件事,过去要花很长的时间解释,而现在只要稍稍一点,人们就了解了。
  知识大量地增加,时间却依旧,使得我们每一刻要接受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前人的东
西。所以我们除了要把握时间、分秒必争之外,更要不断训练自己接受与消化知识的能力。

内在美
  我们常形容人有“内在美”,艺术欣赏也有所谓内在美。有些艺术品初看不美,但是愈
欣赏愈觉得动人;有些艺术品初见很美,却愈看愈乏味,前者比后者就多一分内在美。
  美不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不是以言语能形容的东西,所以愈深沉、愈耐人寻味,愈
美。

两个球
  两件事可以同时去做,但千万不要想同时取得。同时开始,必须把其中一项稳住之后,
再接另一件,免得手忙脚乱,全都失败了。

工作
  唯有工作才能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

观画与观人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远看只注意姿态是否婀娜,举止是否英挺;近看又注意皮肤
是否柔细,五官是否端正;相对面谈,则注意言词是否高雅,才学是否充实。
  当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远看只问构图是否完美,气势是否浑厚;近看又问设色是否典
雅,用笔是否苍劲;细细欣赏,则问意味是否深长,境界是否高远。
  观画观同观人,准说不是呢?

生命的标点
  如果生命像是一篇文章,我们就必须加上标点,否则容易段落不够分明。而这些标点则
是生活中最值得记取的事,譬如在某一年的暑假,你学会了游泳,虽然呛了不少水,但是每
当提起那一年的暑假,你就会很容易地想起就是那个学游泳的暑假。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能有一些特别的生活体验,回忆也就变得段落分
明了!

准点
  记得我在学生时代,有一阵子很久没动笔,再拾起笔的时候,却觉得自己的作品进步
了,我以这件事请教老师,老师说有两种可能:“一是由于在这段不动笔的时间中,你有了
新的领悟;一是因为长久的荒废,使自己的眼光降低了。”
  我认为每当我们感觉自己有进步的时候,都应该以这两点去反省,因为有些进步不是真
正的进步,反而是自己的准点降低了。

驾驭文字
  我们常评论人写文章,有没有驾驭文字的能力。
  在文字的处理上,用“驾驭”两个字,真是太妙了!因为马需要骑士的驾驭,文字也要
作者的安排。马想驾得好,要多骑,文字想用得妙,要多写。马要肥壮,需多加草料。文章
要充实,应多添词汇。两者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的。

关切
  我们常形容自己很寂寞,寂寞有时候是因为没有人关心自己,有时候是因为没有让自己
去关切的人。譬如老人家当子女离开身旁以后,会觉得寂寞,一方面是因为女子的离开,一
方面更因为缺乏让自己关切和照顾的人。
  所以要想打破寂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关心别人。

点、线、面
  有人说中国人是一个讲究“面”,而不讲究“点”和“线”的民族。其实在某些方面,
它倒不失为一种优点,譬如艺术,中国没有精确的“透视学”,但是绘画不失远近高低之
感,禅学、老庄虽然玄奥,但是更能直指人心,含不心之意见于言外。所以说:“能读无字
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能参最上禅机。”

未完成作品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所谓未完成的,甚至有些艺术家留下的一大半作品,
都没有完成。其实对于完成与否,我们很难下个定义,因为艺术品不同于数学,有个固定的
答案,只要不能增减一字,不能增减一笔,给人一种完美的感觉,也就是完成。如果硬要规
定到某个程度,倒可能画蛇添足了。
  艺术创作,作者认为完成,就是完成。创作者在动手之前不能预期完成的时间,也不能
毫厘不差地预期完成作品的内容。因为创作过程,就是目的。在此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新的
灵感,如果非要完全依照事先的计划,也就难有神来之笔了。
  同时。艺术创作是创作者精神的发挥,意到笔未到,要比笔到而意不足,更耐人寻味。
有时创作者原先设想要数月才能完成的作品,可能在一夕之间,就发现不能多加一笔,似乎
是雏形的画面已经将绘画的精神完全表达,此时该作品应视为完成。

山水兼胜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是因为水的澄澈、流动与深沉难以测
量;“仁者乐山”是因为山的丰盛、敦厚与环抱的胸襟。但是水若不倒映着山影,总觉失
色;山若不受水的润泽,也容易枯干。山水兼胜,岂不更美!

品茗与求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应该浅尝,有些事物则当深取。浅尝的如果没有节制,就容
易失去趣味。深取的如果不够,就容易捉襟见肘。
  浅尝譬如品茗,要的是那分馨雅;深取譬如摄食,要的是充足的营养;浅尝又譬如消
遣,要的是精神的疏放;深取的又譬如治学,要的是敦厚的知识。两者必须兼备,才能成快
乐的人生。

心灵的四季
  中国人对于四季似乎特别敏感,绘画要讲究四时,说是“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
妆,冬山如睡”。连唐诗也有分成四季的说法。
  在台湾四季不够鲜明,但是四季除了是时间的变迁,也是心灵的一种感受,随着我们心
情的起伏,即使在一天当中,不也可能有四季的变换吗?

适时而动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我想各位都读过了,其中有一段描写桃花源的文。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前面都是静态,到最
后才表现动态,还加上了声音,使得文章一下子生动了起来。
  写作是这样,为人不也如此吗?静然后动,适时而动,更有效果!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像这样的例子相当多,而最早也最精彩的应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