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洪荒之明玉 >

第256章

洪荒之明玉-第256章

小说: 洪荒之明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菏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



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



由于禹治水成功,帝舜在隆重的祭祀仪式上,将一块黑色的玉圭赐给禹,以表彰他的功绩,并向天地万民宣告成功和天下大治。



不久,帝舜又封禹为伯,以夏为其封国。禹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和鳖了。”



帝舜常称赞禹,说:“禹啊禹!你是我的胳膊、大腿、耳朵和眼睛。我想为民造福,你辅佐我。我想观天象,知日月星辰、作文绣服饰,你谏明我。我想听六律五声八音来治乱,宣扬五德,你帮助我。你从来不当面阿谀背后诽谤我。你以自己的真诚、德行和榜样,使朝中清正无邪。你发扬了我的圣德,功劳太大了!”



舜帝把禹推荐给上天,让他作为帝位的继承人。舜帝五十三年时,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



当时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又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



遂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在皋陶不幸死去以后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负责政务。



帝禹在位第十年时南巡。在过江的时候,有一条黄龙游来,拱起大船,船上的人很害怕。



大禹仰天叹息道:“我受命于天。活着靠上天的佐助,死了要回到天上去。你们何必为这一条龙担忧?”



龙听到这一席话,摇摇尾巴,低下头就不见了。



第四卷三皇五帝第三O二章铸九鼎,镇九州



大禹在位时,曾有古越部落族长防风氏。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大禹的命令。大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



各地诸侯、方伯深知夏王朝的威力和大禹的神圣,再不敢冒犯禹王。那些没有参加朝见禹王的氏族部落听说此事,也纷纷向夏王朝进贡称臣。



夏立国后,有名叫仪狄之人,造了些酒,大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仪狄很是不解,就问道:“大王既然说酒的味道很好,那为什么不让所有的人都尝到这种美味,反而要将它禁止呢?”



大禹对他说道:“就因为酒的味道抬醇美了,使人不觉得沉醉其中,让人除了酒不会去想其它的事,后代定会因沉迷其中,而误了他应该做的事,最后让天下黎民受苦。”



此言传于众部落后,人们均称赞大禹。说他是上天赐于人们的美玉。



玉当时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人们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故而天帝在当时又有玉帝一称。人们以玉来称赞大禹,象征着对他的最高崇拜。



大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治水是与治国养民结合进行的。在治水害的同时,还指导人们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大兴水上运输,重建家园。每治理一个地方,都主动团结氏族部落酋长,完善政权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



当洪水退去后,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让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不仅治理水患获得巨大的成功,而且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孔子曾颂扬禹治水的功德说:我简直找不到他的一点缺点,他的宫室简陋却没有想到改善,而是尽全力平治水土,开沟洫,发展农耕,鼓励人民从事劳动。



当大禹断人皇之位,立国号为夏后,其威望达到了巅峰。此时天下安乐,人们生活富足,各部落已经很少让大禹操心。



据说,三皇之时,天皇伏羲悟出八卦。引导人们趋吉避凶,一心治理人族,得大功德,最终证得天皇之位,与天地同寿。又有神农尝百草,传下《神农百草经》而成地皇,黄帝轩辕更是拜仙师广成子为师,问道于九仙山,成人皇。天地人三皇居于天外,无病无灾,与世共存。



大禹觉的自己十七年带领各部落疏通河浚,治理水患,为人族求得生存之生,让各部落越大兴盛,如此功绩也应与三皇一般,成就仙道,与天地同寿。便生出了要求长生之术。



如今三皇证道后,人间仙神不显于人前,对于鬼神一说很多人族都当做传说来听。大禹便是想要求人长生之法,也无处可寻。



此时,他身边的谋臣便与大禹说:“大王啊。我曾闻上古之时,有天神自称妖族,俱有不可思议的大神通。人族弱小,常被欺凌。大王虽与人族建立万世基业,却无法与三皇相比。人族如今根基形成,若是大王定人族基业,使人族亿万年兴盛,当可如三皇一般,成仙成神,与天地同寿。”



大禹听到后,不由大喜,问道:“如何才能让人族亿万年兴盛,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



这位大臣与大禹说道:“我曾看到过大祭酒保存无数年的古典,其曰:若要使一人得福禄寿运,便要得一件宝物随身,以改天命,镇其气运;若使一族保长存,也需一镇族之宝。今大王立夏国,划九州,统号天下,却无镇压九州之宝,使九州长保平安,气运长存。若是大王能得至宝镇于九州,或许可达到三皇成就。”



大禹听了后,皱起眉头来,“至宝可遇不可求,我又如何寻得,此法不妥,你可另有方法?”



见大禹不满意这个主意。大臣想了片刻后,才与大禹说道:“当年三皇历万难,才使人族大治。大王不如亲手造得至宝,以此镇压九州气运,再与上天祈祷,为天所知,说不定便可成就三皇一般的伟业。”



大禹想了良久后,点点头,高兴的说道:“我也见过大祭酒祭祀天地时,有一宝鼎,无香可燃,实乃宝贝。不如我把各部落大祭酒传来,让他们把这位宝鼎献上,我选其中最精美的,铸九方大鼎,镇于九州之地,你意如何?”



听到大禹这个主意,大臣摇摇头,与大禹劝道:“大王不可,大祭酒能与天神沟通,乃是各部最尊贵之人,也是各部之根本,不可失礼于他们。大王若要选精美祭鼎。还要亲自去拜访各部大祭酒,以显心诚。再说,与上天祷告的祭文还要寻找大祭酒来写。”



所谓礼下人前,大禹也知道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不妥,同意了这位大臣的提议。



没过几日,大禹把都城各事处理完毕,就亲自到各部落拜访诸位大祭洒,参观他们的祭鼎。历时三年,大禹才选出九个大鼎,做为样式,准备铸造镇压九州之鼎。



大禹收九牧之金。又招数万工匠开始铸鼎,为了亲自参与到这件关乎自己成仙的大事中,大禹还找了一位经验最丰富的工匠学习铸造之术,又与大祭洒学习祭祀神文。这祭祀神文传说是乃是黄帝期时仓颉拜异人所学,有莫测神通。



大禹铸造九鼎之事,传于人族,被龙神所知,它便与大禹传梦,说此事乃是大功德,愿助他一臂之力,让自己的九个龙子为居于镇内,成为鼎灵,使其以镇压气运。



这个离奇的梦让大禹大吃一惊,从睡梦中醒来。回想着自己刚才做的梦,梦中神龙有九爪,腾云驾雾,身长千丈,又无穷神通。大禹想到这个离奇的梦境,便再也睡不着了,连夜把自己的心腹大臣招来,告之他自己方才梦中诸事。



这位大臣听后,立马跪下与高声大呼:“大禹王乃是真龙天子!”



大禹不解其意,遂问道:“我乃是天下之主,何呼我为真龙天子?”



大臣与他解释:“传闻龙乃神物,曾为至尊,有紫微真气万邪不侵。大王梦中得真龙相助,如今身怀真龙紫微真气,乃是天命的归。紫微真气非龙子不承,大王不就成为了真龙天子吗?”



见大禹还是不明白,又与讲述三皇时的典故:传闻黄帝当年与九黎部大战,有龙神名为应,出世相助,仓颉造字曾得龙族相助,与其许诺四海河流湖泊水域以龙为尊,人族便崇拜龙为图腾。凡得紫微真气都便是天命所归。



听到此,禹大悦,遂命大臣传檄天下。要铸九鼎使人族得万世之基。大禹开始了铸鼎之事。



大禹每制造完成一个大鼎后,就命令旁边的人将九州四海抓来的邪物封进大鼎,然后盘踞在天上的龙神就将他的一个儿子派驻在大鼎镇压这些邪物。



传闻中龙神有九子,正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老大囚牛,老2睚眦,老三嘲风。老四蒲牢,老五狻猊,老六霸下,老七狴犴,老八负屃。老九草药螭吻。



铸造九鼎时,大禹又以射日神弓引下太阳神火煅炼九九八十一日,每只大鼎绘有山川地理,九州物貌,又刻有神文。这些神文流传于后世,经过无数年发展,最终成为人类最早的甲骨文。



九鼎铸成后,大禹又选大力士把它们分别安放于九州之地。其中最大的一只鼎为中心鼎,称帝鼐,涂黄颜色,在土王日行大祭,祭品一律用黄色,乐器用宫架。



北边的称宝鼎,涂黑颜色,冬至时祭祀,祭品用黑色。东北方的叫牡鼎,涂青颜色,立春时祭祀,祭品用黑色。东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