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重生之大业风云 >

第138章

重生之大业风云-第138章

小说: 重生之大业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汉女”,可不是普通人家,出身怎么也得是伯爵侯爵的贵族人家。这也是中原王朝拉拢少数民族地方实力派惯用的手段。

    四郡设置后,朝廷共设置十九县,七月,迁辽东郡治至襄平,以通定城为“通定府”,将燕郡、辽西、辽东、玄兔、渤海、扶余、龙泉、通化八郡及通定府设为第十四道:东北道,以唐俭为观察使,罗士信兼领“检校”(代理)镇守使。

    原都护靺鞨将军(此时还是罗士信代理)仍领下属各镇,但“非朝廷有旨意,或东北道所请,不预粟末四郡事务,专理铁力等部”。

    四郡设置后,朝廷在其地“依汉制,设学馆,教农耕”,并陆续迁移内地汉人十万余,连同此前迁往渤海的万余,使得汉人数目已经接近当地土著,粟末四郡很快汉化………原本粟末部在靺鞨诸部中就是汉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经过一番经营,东北九郡一府(不久后增设新城郡),达到人口近三百万(包括归化的靺鞨人、高句丽人和契丹人等少数民族),良田三千余万亩,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从辽河流域发展到松花江流域。

    就在大业二十六年这一年,西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故。

    肆叶护可汗击败了莫贺咄可汗,莫贺咄可汗逃入金山(今阿尔泰山),被莫贺设阿史那泥孰杀死。紧接着,西突厥大军击败了半独立的契苾铁勒,“斩杀过万,虏获男女三四万”,契苾部元气大伤,莫何可汗战死,俟斤纳鲁领部三万北走,契苾何力领契苾部众男女约两万口东逃至高昌、焉耆,请求内附。其他尚有契苾部众三万余,由降了西突厥的贵族统领,依附肆叶护可汗。

    西突厥一派“形势大好”。原本观望的一些西域小国,纷纷遣使进贡,重新承认西突厥“宗主国”的地位。

    然而,肆叶护可汗并不是一个好的领袖………尽管他有着不错的军事才能,但是为人多疑,心胸狭小。就在这一年,肆叶护可汗以“谋反”之罪,冤杀功臣乙利可汗,又企图杀害另外一个“功高震主”的阿史那泥孰,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十月,阿史那泥孰领部众八千户、约三万口逃入焉耆,被李大亮收留。

    十一月,肆叶护可汗领七万西突厥军攻焉耆,要求隋军“交出叛逆”。隋军李大亮部、焉耆、高昌及阿史那泥孰、契苾何力等集结四万兵力与之野战,互有胜负,隋军退守城寨。

    十二月,隋军杨恭仁部及于阗、疏勒军近万袭击突厥后方,阿史那社尔也领兵两万援救焉耆,肆叶护可汗回军西撤。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隋军李大亮部及阿史那社尔等部欲再攻龟兹,可是焉耆、高昌畏惧西突厥军,自行后撤,乱了联军阵脚,李大亮部损失千余,阿史那社尔、阿史那泥孰、契苾何力等也都各有损失,不得不退回焉耆。而杨恭仁部在闻听肆叶护可汗自焉耆回军,已经先行回撤,预备肆叶护可汗来攻。只是李大亮等西进,肆叶护可汗虽然取胜,也已疲惫,西域的战火,暂时平息了下来。

第二百零一章  东征平倭1登陆

就在西域的战火平息的时候,东方大海上,新的战火又再度燃起。
这一年的初夏,一场大风,挫败了隋军登陆倭国的企图后,隋军就已经在为新的“东征”做准备了。大批新的战船,已经在陆续建造。
大业二十六年(公元六三零年)十二月。
这一次,隋军把出发的时间,定在了冬季………冬季没有可怕的台风。
为了借助北风,起航的港口,从朝鲜半岛西南的定远镇移到了东南的安澜镇(今釜山)。
东征军主力,依旧是北海、东海两路水师,加上驻扎在朝鲜半岛的隋军陆军,征调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军,共计十五万。此外,还有靺鞨、突厥、契丹、奚族骑兵四万,作为预备队,等到占领滩头阵地后,再后续登陆,依靠骑兵的快速机动,扩大战果。
黄海水师、辽东水师奉命配合五千陆军,作为一支偏师,袭扰九州岛西北地区。
靺海水师及北海水师一部,配合隋军陆军一千五百、靺鞨、黑水军一千,在毛人控制的地区登陆,与毛夷、虾夷两国一起,袭扰倭国北境。
台湾水师及东海水师一部,配合陆军两千,由小流求袭扰倭国南部。
一正三副四路军马,水陆二十余万,号称四十万。

六二九年,推古天皇已经去世,舒明天皇在位,真正的大权,依旧为苏我氏掌握。而圣德太子一派,依旧以山背大兄为领袖,在九州岛东部(今大分、延冈一带)和四国岛西部(今松山、高知一带)。只是总的来看,山背大兄的“反抗军”,其势已经岌岌可危。
“反抗军”自然成为大隋拉拢的对象………一旦事成,隋可以帮助山背大兄当上“倭国国王”。
对于隋的劝诱,“反抗军”内部也是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正好可以借助隋军的力量,消灭苏我氏的力量。但是山背大兄的第一重臣境部臣摩理势坚决反对借助外部力量,认为那无异于“引狼入室”。
顺便说说这境部臣摩理势,其实也姓苏我(境部臣是官职,摩理势是名字),论辈分还是苏我虾夷的叔叔,但是和苏我虾夷一向不和,势若水火。
正是因为“反抗军”内部的争论,在战争中,“反抗军”并没有配合隋军作战,甚至于后期,还与隋军发生了一些冲突。不过,苏我虾夷却不敢对山背大兄掉以轻心,始终以五万精锐防范山背大兄(“反抗军”有近四万)………事实上,苏我与“反抗军”的冲突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十二月二十五日,隋军黄海水师、辽东水师袭扰倭国,很快夺占了沿海的一些海岛(今佐世保附近的福江、中通等“五岛列岛”和平户岛)。倭军屡次败北后,已经不敢再与隋军在海上作战,也不知隋军到底来了多少,苏我虾夷慌忙调集三万大军,开赴九州岛西部。
二十八日,由小流求来的隋军也占据了几处海岛(今鹿儿岛附近的甑岛列岛),与五岛列岛一带的水师遥相呼应,苏我虾夷急忙往九州岛增派两万大军。
二十九日,北路隋军在虾夷国境内(今秋田一带)登陆,会合毛夷、虾夷两国,有兵马一万五千,诈称四万,苏我虾夷急忙也调派三万兵马北上。
如此一来,苏我手上二十余万(按,当时整个日本列岛大约不到五百万人口,苏我氏的地区,人口应该在四百万以内)军队,已经有超过一半无法动用。
大业二十七年(公元六三一年)正月初五,隋军主力先锋,出现在了今日本岛根县的益田和见岛之间的海面上。
不过,倭军也不是全无防范………隋军在安澜镇大量集结,前后数月,倭国不可能全无察觉,在今天下关到鸟取的漫长海岸线上,倭国已经筑起五十余座石堡,以两万军队驻防。而隋军要登陆的区域内,便有四座石堡,近两千倭军驻防,虽然人数不多,可是占据了要隘,据险而守。
本州岛的西海岸,港口有限,许多地方都是悬崖,适宜登陆的地方并不多。倭军凭借险要,足以给隋军造成巨大杀伤………要知道,隋军先锋的登陆兵力,由于运载能力有限,尽管已经使用了水师主力,并且从新罗、百济、高句丽乃至隋的本土………今山东半岛、苏北、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征集了大批渔船和货船,可是一次能够输送的兵力,也不过两万五千。
一旦不能迅速突破,倭军将会从内地抽调上万兵力增援,粉碎隋军的登陆………不能占领滩头并且拥有一个相当面积的“桥头堡”,后续的兵力和物资便不能登陆。
而南北三路,只是“疑兵”,真要应对倭军主力,力有未逮。
隋军亮出了“杀手锏”。
为了这一“秘密武器”,我集中了一批优秀的“炼丹师”………古代的化学家和最好的冶铁匠,付出了整整六年,耗费了数万金。
而这一项绝密工程,满朝文武,也只有张须陀(内阁首辅)、韦云起(前任兵部尚书)、屈突通(现任兵部尚书)、裴矩(我最赏识和信任的大臣之一)和窦建德(民部尚书,管着钱)等寥寥数人知道,就是魏征,也被蒙在鼓里………我主要是怕他又大加反对。
想必已经有朋友猜到是什么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火药和火器。
这个“世纪工程”也太小儿科了吧!
和二十一世纪比,当然是。
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分子”,我当然听说过生化武器、核武器、电磁武器,大学军训,也打过五六式半自动………我使用过的最现代化武器,只是十发训练弹没有一发打在靶子上。在博物馆,倒是也近距离接触过一些退役的火炮、战机和坦克。
但是见过和造的出来,完全是两码事。
我是学医出来的,既不懂化学(一知半解的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是另外一回事),也不懂冶金,对于机械制造,更加一窍不通。
大家更不要忘记,这是在一千多年前………即便是一个工科出身的顶尖大学生,到了这种时候,不要说想要造出一杆AK47,就是“汉阳造”,基本上也得指望“奇迹”。
比起前人,我们虽然有稍稍多出那么一点知识,可是也并没有“金手指”。
我是学医的,可是到了这里,却几乎一点也用不上………手术刀?没有!心电图?没有!连温度计和阿司匹林都没有!学中医的可能会好一些,可是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医出身。
承认现实吧!我的大军,依然要依靠风帆和橹桨跨越大海。当然,改进还是有的。比如新式风帆………那是十八世纪西洋帆船的样式,我在影视剧里看过,知道它对风能利用的效率,高出传统的中国式帆,虽然就当时而言,老式的中国式帆在世界上已经还算先进的;再比如指南针,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那是书上讲的,不过当时中国的指南针,还称不上真正的指南针,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算命先生拿的,一个方盘上一个勺子,因为摩擦等原因,使用起来精确度很低,而民间也有简单的法子,比如把磁针浮在一碗水里,或者用根绳子吊起来,稳定性却是很差,而现在隋军水师装备的,已经和现代指南针非常接近了;再比如六分仪、水平仪,这种航海工具十分重要,却是西方在十七世纪才应用起来的,幸好我这人读书时就好些“旁门左道”,对这些也稍微有些认识,先来个“专利抢注”吧。
这些东西,制造起来不算太难,当然更不必我亲自动手,只要我说个大概,自有从天下挑来的能工巧匠(这就是开百工科的作用)去专研、琢磨、改进,将它们从构想变为现实。
同样的,还有新式印刷术的推广………中国四大发明中对人类最有意义的,一个是造纸,一个是印刷,因为有了它们,才使人类文明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更便利地传播,使得文化从极少数“精英”的专属,转为几乎所有人共有。
但是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而是推崇德国人范登堡,他发明了铅字。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一直说是宋代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可是他的泥字实在用起来不方便,即使在我们中国,也不为大家乐用,直到明清时代,广为采用的依旧是木版雕刻。
泥字刻起来麻烦,印的不清楚,还不容易保存。木版雕刻虽然是“死字”,可是雕起来相对容易,印的也更清楚,并且比泥字容易保存,一个木版,印上个十万八万的,也没有多大问题。泥巴表面看起来便宜,可是真要用起来,并不省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