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放壹蚁嘁ツ愕奈谏疵保 笔橥饩浠跋呕盗酥兀治娼敉飞系奈谏疵保肷砩缚钒悴恫煌!B蓝苏馐辈派锨袄∈橥溃骸安灰庋 笔橥嗯聪厮担骸跋嘁袼庋氖评鄄荒苋乃。 �
“既然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我们就不必惩罚他了。”吕端的话让知县更加内疚,无地自容,忙说:“相爷,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您兄弟的喜事咱们重新操办,我给新娘抬轿子。”
从此,“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传开了,一直传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而且还会继续传下去。
大事面前不糊涂
虽然根据《宋史》记载,吕端年轻时“姿仪瑰秀”,是个帅哥,但他从地方官任上辗转来到中央陪王伴驾时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所以,他受到宋太宗的青睐应该和相貌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凭借他“有器量,宽厚多恕,善谈谑”,“善与人交,轻财好施”的性格和“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的为政风格。
早在吕蒙正任宰相时,太宗皇帝就有重用吕端的想法,但当他与别人商量此事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给出的理由是吕端这个人“糊涂”。对吕端已经做过长期体察的宋太宗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而是立即回应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其实,太宗征询别人的意见只是表示一下姿态而已,他心里早已坚定了任用吕端为相的决心。
吕端是在至道元年,即公元995年,由参知政事升任宰相的,当时他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了,因此太宗很后悔自己没有及早给吕端施展才华的机会,“犹恨任用之晚”。吕端任宰相后,果然没有辜负皇帝的一片信任,办事持重稳当,公道廉洁,深得朝里朝外各方面的好评。
其后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太宗对吕端做出的“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一千百年来为人传诵的著名论断。
吕端担任宰相之后不久,保安军(北宋时的一个地方军事机构)在战斗中逮住了正在反宋的西夏王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在保安军北门外将其斩首示众,以此镇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吕端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朝奏本,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为了说服太宗,吕端先用楚汉战争时期项羽欲杀刘邦之父最终失算的故事相劝,而后他说:“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征求他的主意,他说:“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
太宗听了吕端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非常满意,并且感慨说:“微卿,几误我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她最后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念在宋朝皇帝善待他奶奶的情份上,就归顺了宋朝。
吕端在这件事上的正确决断不仅避免了宋夏之间的一场战争,而且带来了两国间一段时期的和平共处,可谓救民水火,善莫大焉。
吕端还成功处理过更重大的事件,就是宋真宗继位的问题。
宋太宗在世的时候,就安排了后事,立赵恒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大宋天下。太宗病情严重的时候,他身边的内侍王继恩怕太子继位后对他不利,就联络另外几个大臣预谋另立太子,让对他们有利的人继承皇位,皇后在他们的劝说下乱了分寸,不知如何是好。
太宗驾崩后,皇后命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讨太子即位之事,吕端觉察到可能会发生意外变故,就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他的府中严加看管,坚决不准出去,然后自己急奔朝廷。
吕端见到皇后,毫不犹豫,斩钉截铁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这么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皇后听了吕端的话,终于拿定主意让太子登基即了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真宗。
正是由于吕端的清醒判断和当机立断,太宗身后可能爆发的一场宫廷动乱才顺利地得以消弭,从而保证了大宋王朝这艘艨艟巨舰沿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
难不倒的吕相爷
吕端为官不贪不占,两袖清风,也不与贪官污吏们来往,深受百姓爱戴,因此,那些贪腐小人便屡屡想方设法算计他。
春日的一天,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宋太宗在御花园大摆酒筵宴请群臣。大家兴致正浓时,奸臣王继恩趁机在太宗面前捉弄吕端,想给他难堪,便说:“圣上,为助今日酒兴,何不出几个题叫吕相爷答来?”
太宗一听,倒也合乎他的圣意,便对吕端道:“朕来问你,当今何处酒好?”
“杏花村酒最好。”吕端脱口而出。
太宗又问:“何以见得呢?”
吕端笑答:“有唐诗云:‘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时酒价每升多少银两呢?”太宗如此一问,众人都为吕端捏着一把汗,唯恐吕相爷答不上来,王继恩却不由大喜,心中暗想:这回看吕端怎么答对。
吕端依旧是那么从容、轻松、坦然,他看了一下众人,然后不慌不忙地向太宗沉吟道:“这酒价嘛——”
王继恩以为难住了吕端,接过话茬说:“吕相爷因何不往下说了呢?”
吕端看了王继恩一眼,笑着说:“唐时酒价每升三百钱。”
王继恩听后又觉有缝可钻,趁机说道:“启禀圣上,吕端他分明在欺骗圣上,相隔一百多年的酒价他是怎么知道的呢?”
太宗问道:“吕爱卿你且说来。”
吕端很自信地说:“唐时酒价每升三百钱,绝无差错,臣记得杜甫有诗:‘速来相见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太宗大喜道:“杜甫诗真可称为一代史书也!吕爱卿,你呀,一代奇才呀!”于是举杯与吕端畅饮,众人也纷纷向吕端敬酒,都说:“真是难不倒的吕相爷呀!”
第69章 范仲淹走进《水浒》之谜
《水浒传》第一回(有的版本称为楔子)中,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都汴梁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建议大赦天下,免除税赋,仁宗准奏,可惜并未奏效,相反瘟疫却越来越厉害。这时,参知政事范仲淹出班启奏:“目今天灾盛行,军民涂炭,日夕不能聊生。以臣愚意,要禳此灾,可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就京师禁院,修设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奏闻上帝,可以禳保民间瘟疫。”仁宗便立即派人奔赴江西信州龙虎山去请张天师。张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策,攘救灾病”,于是,“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天下又是一片繁荣昌盛景象。
实际上,范仲淹是不可能出现在嘉佑三年的朝堂上的,因为这一年是1058年,而范仲淹早在1052年就已经逝世了。那么,为什么施耐庵要这样写呢?因为他对范仲淹有着特殊的感情。
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比他早三百年的范仲淹曾在兴化为官,并且做了很多造福百姓、泽被后世的好事。
宋仁宗天圣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税官,他发现兴化(当时属于泰州管辖)地势低洼,常遭海水倒灌,海水退后,一片盐碱,难以耕种,就提请发运使张纶上奏朝廷建议在兴化筑堤挡海。宋仁宗准奏,而且任命范仲淹为兴化知县直接负责此项工程。
范仲淹到任后,领导兴化人民在东部沿海经白驹场(施耐庵的家乡就在此地)筑起一条长达一百四十三里的捍海堤(后向南延至通州,向北延至海州,共计七百余里,堪称一伟大工程),从此,兴化、盐城一带人民再也不受千百年来的海水倒灌之苦了,土地日益肥沃,生活大有改善。为了纪念范仲淹的功绩,人们将这条海堤称为“范公堤”(今为“通泰公路”)。
仅此一项业绩,范仲淹就足以在兴化名垂青史,万古流芳,但他为兴化人民做的大事可不止这一件。
在范仲淹任职兴化之前,兴化的经济和文化都还处在待开发状态,没有出过一个名人,甚至连有名有姓的文化人也没出现过。范仲淹到任后,在为民兴利的同时大兴教化,于兴化南城外,建立县学培养人才。县学位于三闾(即三闾大夫屈原)遗庙之侧,山子庙(纪念兴化创始人昭阳将军的庙宇)相对,共同构成兴化城内的一处优美精致。县学内筑有文会堂,范仲淹不但自己诲人不倦,还经常聘请有学之士到此讲学。在范仲淹的倡导推进之下,兴化境内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范仲淹培育了兴化百代文风,宋朝时就有时梦琪首中进士,称为“开科第一”。自南宋咸淳至清末光绪,兴化有二百六十二人中举,九十三人中进士,在苏北实属罕见。文化名人也随之层出不穷,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有小说家施耐庵、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扬州八怪”之中的郑板桥和李鱓等。
后来,兴化发生蝗灾,旱灾,上报朝廷后,皇帝没有当成一回事,当时已在中央任职的范仲淹又一次为兴化百姓请命,犯颜直谏:“宫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仁宗“恻然,即命仲淹安抚,开仓赈恤”。兴化人民深感范仲淹之恩德,他健在时就已建生祠供奉,死后建成范公祠,一直保留至今。
作为兴化人的施耐庵,和所有的父老乡亲一样崇敬仰慕先贤范仲淹,所以,他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将范公写入了书中,以表达自己的爱戴怀念之情。
《岳阳楼记》是这样写成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言警句,而且很多人都知道它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很少有人知道《岳阳楼记》这篇文辞奇美、立意深远的散文佳作实际上是一篇看图作文。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的诗词散文都享有盛名,特别是词作《渔家傲》、《苏幕遮》和散文《岳阳楼记》,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然还是这篇观图而作的千古奇文。
谈到《岳阳楼记》的写作,还得从范仲淹抵御西夏保家卫国说起。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西夏国王李元昊入侵大宋西部边境,在定川寨大胜宋军,而后直取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和泾州(今甘肃泾川),泾州知州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得中进士,并且同属改革派)在招讨使范仲淹的支援下击退了西夏军,取得了泾州保卫战的胜利。战争结束之后,滕子京大摆牛酒宴犒赏三军,特别是羌族首领和兵士,并安抚死者亲属,按当时边疆风俗在佛寺里为死难将士祭神祈祷。
后来,有人弹劾滕子京在泾州时滥用官府钱财,虽有当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的范仲淹和谏官欧阳修为之辩白申冤,但还是被从京城贬到了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后又贬往虢州(今河南灵宝)。御史中丞王拱辰认为滕子京“盗用公使钱止消一官,所坐太轻”,于是,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又被贬到了远离京城的岳州巴陵郡(今湖南省岳阳市)。
仕途受挫的滕子京来到巴陵郡后,并没有一味地漫嗟荣辱、低沉消极,而是尽力为当地百姓办事造福,如扩建学校、修筑防洪长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