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金刚经说什么 >

第22章

金刚经说什么-第22章

小说: 金刚经说什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机一样,卡达!用它就有,不用就没有。
  因师而瞎的眼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注意这一句话喔!须弥山王就是讲法身,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初步证到一点法身了。法身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以法身也是大身,也叫做无边身。他说你要得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对佛的法身庄严净土,都知道了,佛的世界,佛的净土,就是这个样子。他说,我再告诉你啊!假使我讲一个人,身体大得像须弥山一样,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胖得比昆仑山还要胖,你说他大不大?那是一个譬喻,是说法身无量无边的大,永远的不生不死。佛告诉他最后的结论,“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摆脱了我们肉体的身见,身见就是八十八结使第一个解脱不了的疙瘩,把身见空掉了以后,就可以证得不生不死的法身。
  不生不死的法身,也是一句抽象的话,佛法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不可说,凡是说的都不对,这个就是法身。所以禅宗讲的悟道,第一步就是要证得这个空性的法身,身见才能够脱掉,才可以说学禅。
  这两天你们考试的题目禅是什么?大家答的都是牛头不对马嘴;禅是佛的心法,根据楞伽经,或根据金刚经,佛讲得很清楚;可是大家没有留意,随便说要学禅,观念、见地上都不清楚。这个见地不清楚就一错再错,所有的修持做功夫,走的都是歪路,因为起步走错了。这不能瞎搞的,不能乱玩的,所以禅宗祖师有一句话:“我眼本明,因师故瞎。”这是一个大禅师悟道后讲的两句话,因为原来的师父指导错误,以致本来明亮的眼睛,等于被老师弄瞎了,看不清楚。所以那些乱七八糟的著作,与我一样,乱搞的,经常会把人家的眼睛搞瞎了的,这一点要注意,要特别注意!
  这一品庄严净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如下:
  第十品偈颂
  外我无身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 挂角羚羊何处寻
  “外我无身是大身”,外我无身是引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我们学佛修道,先把身见能够解脱了,所以外我无身,到达了无身见的境界,那第一步的学佛,已经证得了。法身也就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你心中还有一个净土,认为是佛境界,这个清净就是尘,留尘就是障碍。
  “然灯吩咐庄严地”,佛不是说吗?他在然灯佛那里悟道,所以然灯佛给他授记,说他悟了,再转身修持,将来在这个世界上成佛,作教主,说这个证道是庄严净土。名辞上叫做净土,叫心净,叫心印,并没有个实际的境界啊!若有个实际境界,若留净土即留尘。所以然灯吩咐庄严地,就像禅宗祖师说的:“挂角羚羊何处寻”。据说羚羊睡觉的时候,把身体一翘,羊角挂在树上就睡觉了,打猎的人不知道,在地上找这个羚羊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一切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心本如羚羊挂角。其实,只是譬喻而已。
  譬如我们两个钟头来研究金刚经,这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所说的,所听的,都是挂角羚羊何处寻,现在就在净土中了。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不可数的福
  今天金刚经说到第十一品了,是无为福胜分。这个题目,虽然都是后世加的,但是重点都标出来了。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上一品讲到大身的问题,就是指一切众生的生命,肉身后面,那个形而上的那个根本的身,叫做法身,不生不死的大身。
  现在就转到福气的问题!人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本源,得到那个不生不死的大身,那是需要多大的福气啊!这个福气是无为之福,这一品就是讨论这个问题。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个主要的大河,就像中国的黄河一样。现在佛提出来一个问题,恒河里头沙子有多少?数也数不清,多到没有办法计算,这是第一句的一个观念。
  第二个观念,“如是沙等恒河”,还有很多条恒河,像恒河沙那么多条的河,这是第二个观念。“于意云何”,你的意思看看,“是诸恒河沙”,是所有这么多条恒河里头的沙子,“宁为多不”?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就说了,世尊,佛啊!这当然很多很多啦!
  佛又说:“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这个世界里,我们这个宇宙里,在印度是看到一条恒河!在中国还有一条黄河呢!在欧洲或其他各地,都有一条极大的河,很多像这样的大河,还多得很。
  这里我们看到两个观念,第一个就是佛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的世界宇宙观,每一个宇宙里河流多少?佛经上常说,我没有办法告诉你,因为你们的知识不够,无法了解。过去我们听了好像说空话,现在因为科学的证明,就晓得他所说是老实话。
  其次第二点,他就告诉须菩提,像恒河一样的河流都多得数不清了,何况每一条河流的沙子呢?更数不清了。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
  讲到这里,他又叫一声须菩提,我老实告诉你: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这几句话连起来是一个问题,我现在要老实告诉你,假定现在所有世界上不管男的女的,用人世间最贵重的七宝,“满尔所”,装满了你所住的这个像恒河沙数多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拿来布施给人家,救济世界上所有的众生,你想这个大好人,得福多不多?他所得的善报多不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这当然太大了,这个人做了这样的善事,这福报太大了。
  受持四句偈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这就很严重了,他说假使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善人,对于金刚经的内容完全了解了;乃至“受持”,这两个字特别注意啊!意思是接受了,并且照著经典上去修持。
  进一步说,对于金刚经的道理义理了解了,功夫证到了,有所领受;道理上领受没有用,是真的懂了佛法,身心有感受,有转变了,这个才叫受。光是受还不算数,要永恒保持那个状况,那个境界,所以叫做受持。
  受持二字不要随便把它看过去了,有人天天一卷金刚经,也叫受持,那是普通的,因为念完金刚经,你就不管了。
  如果懂了经的扼要,等于吃饭吃菜一样,最精华的营养已经吸收到了,用不著管那些渣子。金刚经中也讲过,佛所说的法,像过河的船一样,你已经过了河,这个船就不要了;你金刚经不念都没有关系,就是要你真懂得,那才叫受持。
  假使有这样一个人,不要说受持全部的金刚经,只要中间的四句偈,能够真正领悟了,有所领受,而保持境界,然后再来教导别人,为他人解说,这个人的福报,比用全宇宙财宝布施的福报还要大。
  这个很严重啊!这样说来,那讲金刚经的人,福报就大的不得了啦,大得没有办法装了,连宇宙都装不下了吧!这个福报是无为之福,清净的福,可不是世间的鸿福。
  关于这个四句偈等,前面已经提过,是千古以来研究金刚经经常问的!因为金刚经四句偈不止一个,经里头好的句子,都是四句连起来的,没有说究竟是那个四句偈,这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可以告诉年轻人作参考,我的话不一定对,你们诸位用自己的般若去参究。佛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方,治你的病,你的病治好以后,如果你还捏著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了,这是金刚经里他自己讲的。
  禅宗各宗各派,经常提到一句话,要“离四句,绝百非”,这样才能够研究佛法。离开了四句,绝掉了百非,一切都不对,都要把它放掉。
  离四句绝百非,也就是一切的否定。那四句也在金刚经上,也不在金刚经上,就是“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四句。世界上的事情、道理,都是相对的,正,反,不正不反,即正即反。
  所以说,离四句绝百非,才是真正受持了金刚经的要义,四句偈的道理,就是这个要义。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盘,涅盘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从这一点说起来,大家在那里打坐做功夫可不是无为啊!相反的,那是非常有为!在那里打坐做功夫,深怕功夫掉了,深怕境界跑了,有时候偶然来一点清净,把清净抓得比七宝还要牢,深怕清净跑掉了。
  有些人打坐,两个眼睛看著地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过来问,你丢了什么东西?他说没有丢什么呀!我说那你为什么老是盯在地上看,好像东西掉了一样。
  可见多数人都在有为之中,达不到无为;真达到了无为,那就是成道的境界。
  资粮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成道呢?要依循行为上的善行成就,福德成就,自然可以成道。所以学佛只有两种要事,一个是智慧资粮,一个是福德资粮。譬如我们现在研究金刚经,以及所有的佛经,都是找智慧,就是储备智慧的资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找福德的资粮,智慧不够不能成道,虽有智慧,福报不够也不能成道。
  但是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曾国藩到晚年,也很了解这个道理,他自己的书房叫做求缺斋,一切太满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点缺陷。
  因此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有福报的人没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没有福报。书读得好的,多半是福报差一点;命运好一点的人,多半在知识上少一点,有了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要想什么都归了你,那只有成佛才行。
  可是成佛求的不是这个福报,而是无为之福,无为之福是很难的。
  现在看为颂无为福胜的偈子:
  第十一品偈颂
  万斛珠量斗富豪 江山无主月轮高
  娑婆泪海三千界 争入空王眼睫毛
  这是我给这一品的结论,这个偈子的意思就是说,古代有钱的人用斗量珠斗那些豪富。譬如魏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