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73章

新中国近代史-第173章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罗斯福准备尽快开始“火炬”行动——登陆非洲,力争在德军从苏联撤军之前,占领北非。丘吉尔很是赞同——把非洲作为主要战场,总比希特勒向英国本土进军强。
  关于“登陆法国开辟第二战场”,两人没有达成一致,决定随后再说。
  此外,丘吉尔还提议,罗斯福主动与中国联系,积极发挥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避免云爆弹的外流——这个可能很小,然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至于美英合作,尽快采取措施,从中国取得云爆弹技术,这是题中之意,毋须商谈。两国都有不少在中国工作的专家学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自然要发动起来。相信不会有人拒绝为祖国服务的,实际上,的确如此。
  日本在得到云爆弹的消息后,举国哗然,觉得日本竟在这么重要的武器上落后了,真是不可接受。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应对这一事态。日本很快就知道,中国使用的不是原子弹,而是一种新式炸弹。情报部门受到了严厉批评,中国有这样一种武器,日本竟不知道。
  商谈了半天,外相丰田大将提出,日本再次落后于中国,日本人要象一千多年前一样,大力向中国学习。各方面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日中亲善,一衣带水”,务必从中国取得这一关键技术。
  而且,中国在原子弹的研究也很早就开始了。日本认为,中国至少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了这一研究,一方面中国严格限制了铀等物资的出口,另一方面中国知名的几个物理学家在此时期销声匿迹了。日本据此分析,中国那时候,就开始原子弹研究了。
  日本的原子弹研究时间不长,40年初才正式开始。但在这一领域,日本还是有优势的,有一些儿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如东京理化所主任二阶义男,大阪大学教授菊池正士和荒胜文策等。
  会议决定,一定要不惜代价,加快这一研究过程。首相近卫命令,将海军和陆军的研究机构合并,给予最高优先权。日本必须掌握同样威力的武器。
  海军在合并中,取得了主导权,但海相米内对此并不开心。理论上的研究进展很快,也可以把所有这些物理学家集合到一起,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料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原子弹的。
  米内就在会议上,提出了这一问题。
  日本若想搞到原料铀,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德国,一是中国。但中国每年除了少量医疗使用的放射性元素外,早在十几年前就完全禁止对外出口此类物质。日本前两年与中国交涉过,但为中国婉言拒绝了。再次交涉,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
  近卫当场拍板,以德国为重点,但中国也不能放弃,尽一切努力,也要搞到原料。
  近卫最后一鞠躬,“拜托了,诸位。日本的命运在此一物,无论如何也要掌握在日本人自己的手里。”
  在一片整齐划一的“哈依!”声中,倒颇有几分庄严。
  接下来,日本向中国和德国派出了两个重量级外交使团,试图与两国进一步合作。
  与中国的谈判,进展不是很大,中国愿意对日本提供大多数武器装备,无限制提供大型千里眼,也可以提供机载千里眼,但对于原子弹、云爆弹和核原料,中国一口回绝。
  反而,与德国的谈判进展不小。在美国对日德两国宣战以后,由于共同的利益,双方的关系迅速密切了。日本在进攻印度,大大的牵制了英国的力量,德国已经为日本提供了部分武器资料。日本希望深入合作,德国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毕竟日本与德国之间不搭界,长期也好,短期也罢,都没有利益冲突,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不过,如何把核原料从欧洲运往日本,这是个不小的难题。中国明显希望垄断这一武器,对此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日本经过中德航线的几次尝试,都失败了。还引起了中国的警觉,对日本的此种行为,进行了警告。日本气愤归气愤,也只好放弃了这一途径。改走非洲的阿拉伯半岛,也不是很顺利就是。
  反正,日本费尽心机,花了无数代价,用了几年时间,也没有把核原料运抵国内。使其在美国制造出原子弹后,不得不以极其沉痛的代价,求助于中国。那就是后话了。
  希特勒对中国云爆弹爆炸,也谈不上高兴,特别是火速派往中国的使团碰了一个软钉子之后,希特勒的心情就更郁闷了。希特勒倒不至于因此就对中国萌发什么不良企图,在德国对苏联的征服中,德军损失惨重,数量超过百万的人员损失,对区区八千万人口的德国来讲,怎么也不是三两年能够弥补的。如果还与战争潜力更大的中国开战,希特勒除非是疯了,才会产生这个愚蠢透顶的念头。
  但是,不能明着对中国动手,暗地里的小动作,则顺理成章。这个技术太重要了,德国无论如何也要掌握。同样,德国也加紧了对原子弹的研究工作。德国原子弹的研究进展很不顺利。原因不在其它,而在于希特勒自己,他把德国有名的物理学家,都赶跑了。又在德国实行警察统治,很不得科学界的认可。在众多科学家的消极怠工,甚至破坏之下,德国的原子弹研制成功还是梦中幻影。
  苏联的反应就很强烈了。尽管斯大林是铁齿钢牙,也被迫承认苏联胜利的可能性之微小,可以忽略不计了。
  7月末,苏联驻美国大使悄悄与中国驻美国大使进行了接触,表达了苏联爱好和平的期望。
  随后,苏联特使与中国就这一问题,在土耳其埃里温进行了谈判。
  但是,由于中国要价太过惊人,两国没有达成任何妥协。
  中国提出:苏联必须割让乌拉尔山以东全部地区,给予中国;同时给予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自由,即解散苏联;并准予中军与德军在各国驻军等一系列要求。
  这样的要求,就有些过分了。如果说,斯大林能够勉强同意第一条——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有可能的。那斯大林也决不会同意后面的要求。苏联即使战败了,也不过就是如此而已。现在和谈是为了减少损失,仍是这样的结果,那谈判不谈判就没有意义了。
  中方代表刘同川表现的很是和蔼,“怎么会没有意义?这可以苏联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免受威胁,苏联人民一定会牢记,苏共为之作出的贡献……”
  反复交涉没有结果,斯大林以为中国没有诚意,予以断然拒绝。
  我宣布的云爆弹使用三原则,令斯大林也多少有了点儿底气。否则的话,中国以云爆弹开路,一路轰到莫斯科,这仗也就没个打了。
  我在国会宣布的《云爆弹使用三原则》,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爱因斯坦亲笔写信,称赞“中国在……表现出高贵的自我控制力”云云。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人真是天真烂漫。谁手里握有利器不想使用,谁也不会。然而,中国以云爆弹一路平了苏联,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平民死难者,不要说我的名誉如何,恐怕中国人都会被当成魔族的一支。
  甚至,世界各国都会停止一切争端,全力以赴研究原子弹,并结成针对中国的同盟了。
  举个例子,美国拥有原子弹,我们还可以接受,大家都知道美国不会轻易使用它。如果是日本拥有原子弹,大家会有什么感觉呢?多半会觉得很不安,很危险——天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用原子弹。就算中美苏三国,联合对日本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也不是什么希奇事。
  人同此心,心通此理。
  我尽可能表现的温和一些儿,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令世界仆伏在中国的脚下恐惧的颤抖,说起来很爽。实际上,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当然,我们如果可以长期的垄断这一武器的话,也问题不大。有几十年时间,中国早建立起一个和谐统一,以中国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然,我还是的知道,这东西垄断不了几年的,还是不要做太危险的事情。
  况且,中国如今是一个和平了二十几年,生活小康,教育普及,政治形态近似于美国的国家。这样一路屠杀上千万无辜平民,势必会在民众间引起强烈反弹。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制造屠杀的军人,报有强烈的鄙视。对白起的评价,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白起坑杀的,还是军人。
  说句实在话,我不觉得,这种价值观有什么不好。总比建立起一个法西斯式的集权型国家,培养出一支类似日军的军队,要强一百倍。
  总而言之,但有其它选择,我就不会采取极端手段。譬如说,一路核平之类。再说,我是希望征服苏联,并不是希望毁灭苏联。如果一路核平,我获得一片废墟,又有什么意思。
  斯大林为了稳定民心,对苏联人严密封锁了消息,宣布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绝不投降。
  不过,即便是单纯考虑中德联军,苏联胜利的可能性也很小。
  眼看着失败在即,苏联上下人心惶惶。“慷慨赴死,从容就义”,这之所以被赞美为一种高贵的情操,就是因为其艰难。船要沉了耗子就会跑光。要想全苏联人同心同德,一路奔向失败。这个难度委实是高了点儿。
  无可避免,苏联内部出现了分歧。
  PS:小小的修改了下前文.
  第137章
  时光似流水转眼即逝,一眨眼,已是42年9月中旬了。斯大林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一个滥摊子。
  中军在打开突破口后,高歌猛进,向东北西三个方向展开攻势。七月下旬,中军在新西伯利亚等地实施了大规模空降。据说,集中了四个空降旅,共五万人。在鄂木斯克以东,及坎斯克、阿巴坎、托木斯克等地,胜利完成了空降。一举拿下上述地区,将泰舍特、新西伯利亚、鄂木斯克等地的守军分割开来。
  随后,摩托化的步兵师配合着装甲部队,共二十五个师六十五万大军,在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奔涌起来。横扫千军卷如席,是夸张了些儿。中军放过防御强的少数城市,一心一意攻城掠地。
  北海集团军也趁此机会,顺势展开了猛烈攻击。被团团包围,只依靠电波与外界保持联系的泰舍特守军,凭借着坚固的永久工事,在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下,坚守了一个多月,终于8月19日宣布投降。
  此时此刻,五个师的泰舍特守军保持战斗力的,还不足五万人了。
  至此,还在苏军控制中的,就剩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和新库兹涅斯克三座城市,并都处于重重围困中。这与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不一样,那里还有水路保持联系,这里与外界保持联络就得用那个老办法——无线电波。
  国防军军不是没有能力一举攻克之,但汪道铭一来是舍不得伤亡。这才八月下旬,中国国防军已经占领了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冬季来临前怎么也会拿下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所以,汪道铭不着急。
  再者说,中国军队已经有十多年,未参与战争了。训练有素并不能够代替实战经验。有这么几个训练不足,却士气不错的地方,汪道铭还舍不得一下子占领。他命令将之封锁包围,轮番调动部队前去参战。
  慢慢来,打上几仗,部队就有实战经验了。稳打稳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在空中优势和火力优势下,部队很快熟悉了战场气氛和攻坚战术,却又不会有多大的伤亡出现。
  北方的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