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李时珍评传 >

第17章

李时珍评传-第17章

小说: 李时珍评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诗赞美雪湖诗画之高雅,反映了二人的深厚情谊,流露了李时珍的诙谐风
度。
从以上二诗,不难想象李时珍广交士林,吟诗品画的高雅情趣。李时珍
的诗文雅兴,尤为突出地反映在他“搜罗百氏”而汇集的历代名家咏药诗中。
翻开中国文学史,很难找到以咏药闻名的诗人。文学史家从未编集过吟
药诗,分析吟药诗的艺术特色。只有《本草纲目》为我们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为了说明药物产地、性味、主治的特点,经常
引用名家诗篇。全书引诗咏药有数十处之多,独具一格,耐人寻味。
李时珍常引《诗经》名句,证明某药早已为人注意。著名诗人李白、杜
甫、白居易、刘禹锡、张籍、王维、苏东坡等人的作品,或引全诗,或引名
句,顺手拈来,阐明药性药理,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薤名藠头(读叫头),是韭蒜一类蔬菜。其药性是温是冷,众说不一。
李时珍主性温说,引杜诗为证。“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
玉箸头。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亦言其温补,与经文相合。则冷补之
说,盖不然也。”(《薤·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591 页)的确杜甫的诗
句:“衰年关膈冷,味暖并无忧”,正是薤性温补的有力明证。读者印象深
刻,历久难忘。
百合,其根如蒜,《名医别录》注明它有止泪功效。李时珍引用唐代王
维诗云:“冥收到百合,真使当重肉。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百
合·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681 页)送别江干,孤帆远影,珠泪纵横,冥
收百合,以备止泪,是很自然的。名人诗句,验证百合止泪之功,格外生动。
百合可止眼泪,车前子则可治眼病。唐朝诗人张籍的诗被李时珍引用。
诗云:“开州五月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文君怜病眼,三千里外寄
闲人。”(《车前·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070 页)时珍看中此诗的药学
内容:(1)车前子果有治眼良效;(2)以开州产者最佳;(3)以五月采收
为宜。
草,别名禹余粮,一种海边野生植物,其子可食,久食健人。灾荒年
月,可作度荒食粮。李时珍希望找到一首草诗,求之不得,乃借用明人方
孝孺《海米行》。他说:“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盖亦草之类也。
其诗云:‘海边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妇女携兰昼作群,采摘仍于
海中洗。归来涤釜烧松枝,煮米为饭充朝饥。莫辞苦涩啖不下。性命聊假须
臾时。’”(《草·集解》校点本第三册,第1489 页)在李时珍心目中,
草值得重视,应列入救荒本草。
樱桃,小儿最喜吃。多食易生病。《本草纲目》引用《儒门事亲》中故
事,舜水一富家,有二子,好食紫樱,日啖一二升。半月后,长者发肺痿,
幼者发肺痈,相继死去。感叹道:“呜呼,百果之生,所以养人,非欲害人。
富贵之家,纵其嗜欲,取死是何?邵尧夫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真格
言哉!”(《橱桃·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800 页)不特樱桃如此,一切
果物都当食用有节,否则物极必反,难免受自然规律的惩罚。把“爽口物多
终作疾”,当作格言,实为医家真知灼见。
萝卜,可治大麦面毒。《本草纲目》引用一首民间歌谣来证明。《洞微
志》载一故事,齐州有人病狂,说在梦中见一红裳女子引入宫殿,小姑令歌,
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
吾宫。”(《莱菔·发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617 页)后经道士点明,此人
犯大麦毒作病,以药及萝卜治之果愈。道士得秘方,编为歌谣,故神其说。
李时珍特别抄来,以备医家参考。
《石胡荽·发明》中引用《王玺集要》中一首民歌,说明鹅不食草(即
石胡荽)治疗眼病的功用。歌曰:“赤眼之余翳忽生,草中鹅不食为名。塞
于鼻内频频换,三日之间复旧明。”(校点本第二册,第1392 页)李时珍作
了科学解释:“鹅不食草,气温而升,味辛而散,阳也,能通于天。头与肺
皆天也,故能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
《蚤休·集解》引俗谚云:“七月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
一似手拈拿。”(校点本第二册,第1201 页)李时珍说:“虫蛇之毒,得此
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诸名。”俗名七叶一枝花,生于深山阴湿之地。
惊痫、疟疾、痈肿者宜之。民歌俗谚,多是群众总结切身经验而来,李时珍
不拘一格,广泛引用,反映他撰著《本草纲目》汲取了大量民间验方。
《本草纲目》的《鹿茸·发明)一条,引用《澹寮方》所载一首道人所
唱的民歌,著明”斑龙丸”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运虚痢之效。歌曰:
“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下穴。”
(校点本第四册,第2848 页)当年此方一出,朝野遍传。李时珍在《鹿茸·附
方》中详载斑龙丸的构成药物,主要成分为鹿茸、鹿角胶、鹿角霜。
《本草纲目》引用的咏药诗歌,远不止此。欧阳修诗中谈银杏,杨万里
诗中写枇杷、状鲈鱼,陆龟蒙以诗讽鸦舅(乌柏),刘禹锡以诗咏枸杞等,
时珍随手征引,使本草著作妙趣横生。人们常见咏山水诗,咏花鸟诗,咏物
诗,咏史诗,游仙诗,而咏药诗从来罕为读者注意。时珍是诗人,特别关心
咏药诗。故于名人诗集、野史、笔记中广为搜求,纳入本草巨著。李时珍《濒
湖脉学》全用韵语写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述脉学科学内容,令人
读来朗朗顺口,易诵易记,经久难忘。其诗文修养根柢之深,于此可见。
二、长于散文 为药立传
李时珍是诗人,亦精文学,所写散文,颇有文采,说理透彻,逻辑性强。
他父亲李言闻,曾为药立传,写过《艾叶传》,描写家乡特产蕲艾;还
有《人参传》,全面介绍人参的产地、形态、功效。李时珍继承父志,写了
《蕲蛇传》。他亲自观察蕲蛇的生活习性,访问善捕蕲蛇的老农,汲取其经
验,然后为之立传。《蕲蛇传》失传,《本草纲目》保有其要点。它是一篇
十分精练的散文。
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
亦不多得,市肆所货、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兴国
州诸山中来。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
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
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多在石南藤上食
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
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劙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
涤其腹,盖护创耳。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
炕干。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
——《白花蛇·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2401 页
文章不足200 字,记叙的内容很丰富,名药花蛇兴衰的历史,昔日蕲蛇擅名,
今只兴国产者盛行;体形特征,龙头虎口,白花,有方胜文,念珠斑,尾有
甲片;生活习性,以石南藤花叶为食;捕捉方法,先撒沙,再用叉取;还讲
了解剖、炮制技术,验辨真伪的要点。通篇叙述何等生动具体,简练明日。
李时珍为描述菊花的特点及药用功效,写了一篇菊花赞,可称千古妙文:
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
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益肝补阴,盖不知其得金水之
精英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所以制火,益金
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
头目,其旨深微。黄者入金水阴分,白者入金水阳
分,红者行妇人血分,皆可入药,神而明之,存乎
其人。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
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宜乎前
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
餐其落英。钟会菊有五美赞云:圆花高悬,准
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
也。冒露吐颖,像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菊·发明》
文章描写菊的生长特点,揭示菊的气味特性,分析菊的药用价值,旁及
菊的多种用途,引用前人赞菊妙语,字字珠玑,韵味无穷。非大手笔,何能
出此妙文。
《本草纲目》的《枸杞·发明》中关于枸杞根、苗、子药用价值的记述,
写得也很别致。
按刘禹锡《枸杞井》诗云:“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盖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
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又《续仙传》云:
朱子见溪测二花犬,逐入于拘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据前数说,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子,
而根亦不止于退热而已。但根、苗、子气味稍殊,而主治亦未必无别。盖其苗乃天精,苦甘而凉,上
焦心肺客热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肾虚热者宜之。此皆三焦气分之药,所谓热淫于内,
泻以甘寒也。至于子则甘平而润,性滋而补,不能退热,止能补肾润肺,生津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则各有所主;兼而用之,则一举两得。
首先引出文学家刘禹锡的咏药诗,令人觉得枸杞神奇;次引野史记述,
益加深枸杞的神秘性;然后对子、根、苗分别予以论述,突出其药用功效,
展示科学内容。论述中采用排比句法,便于参照,易于记忆。李时珍的文章,
多用排比句法,翻开《本草纲目》,比比皆是。此种句法,亦反映他的科学
研究特点,即常从比较观察中,认识药物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例如兰
草和泽兰本有区别,古代有些药物学家,往往认泽兰为兰草,将二者混为一
谈,李时珍区分道:
兰草、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阴中之阳。足太阴、厥阴经药也。脾喜芳香,肝宜辛散。
脾气舒,则三焦通利而正气和;肝郁散,则营卫流行而病邪解。兰草走气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
杀虫辟恶,而为消导良药;泽兰走血分,故能治水肿,涂痈疽,破瘀血,消癓瘕,而为妇人要药。虽
是一类而功用稍殊,正如赤、白伏苓、芍药,补泻皆不同也。
——《泽兰·发明》校点本第二卷,第907 页
兰草与泽兰,气香而温,味辛而散,是异中之同,兰草走气道,为消导良药,
泽兰走血分,为妇女要药,是同中之异。排比分析,委委动人。
关于艾叶,或生用,或熟用,或服或灸,功效有别。《艾·发明》用排比句
法,三言两语,分辨异常清楚: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辛热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去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
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
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论列独到的心得,匡正前贤之误解,要言不烦,恰中肯,李时珍的文章,
句句扣人心弦,发人深思,既有文采,又富科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