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77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774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迪威对他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是有理由的,因为他已证明,如果中国士兵得到良好的训练和适当的装备,是很能打仗的。但是他的这次战役和在萨尔温江战线上的战役都是比较小的军事行动,而花费的代价却都是很大的。史迪威的战功使利多公路得以完工;但这条公路的运输量并不大。占领密支那机场,使盟军便于将物资空运中国,也许对同盟国的事业好处更大。
  与此同时,在中国本土,日本人对中国东南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这是蒋介石和陈纳德一直担心的,但显然,史迪威却一直不肯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日本人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摧毁美国空军基地,一是进行陆地连续运输,先运到印度支那,再从印度支那运到暹罗和马来亚,以便减轻他们那业已衰竭的海上运输力量的负担。
  日本人的这些目标是达到了,但是为时已晚,对日本的帮助不大。在日本进攻者面前,中国军队垮了。到1944年秋天,日本人已占领了长沙、衡阳和桂林,并长驱直入,一直打到印度支那边界上的镇南关。史迪威把这次惨败归咎于中国将领的无能,归咎于蒋介石的拙劣的干涉(因为他力图远在重庆指挥作战),还归咎于受虐待的中国士兵的士气不振。而陈纳德则把失败归咎于武器和其他物资被挪用到史迪威在缅甸和云南的战役上去了,以致影响了正在抵抗日军进攻的中国陆军,也影响了正在尽力支持中国地面部队的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这两个人的话可能都是很有道理的。
  中国的军事危机引起了中美关系的危机。对这次失败,史迪威提出的补救办法是:他应被任命为陆军上将并给予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他将在名义上是蒋介石的下属,而实际上完全可以自己作主。处于这种地位,他就能把“租借法”供给的武器,拿出一部分给中国共产党;
  他对中国共产党越来越热情,正如他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态度越来越怀敌意一样。他说:“我是根据看到的情况来判断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国民党是:腐败、失职、混乱、经济困窘、苛捐杂税、空话连篇、〔?没有〕行动、囤积、黑市、与敌通商。共产党的纲领是:减税、减租、减息;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参与政治;说到做到。”即使史迪威知道的共产党人的事比他实际上看到的还多,他这样无节制地赞扬共产党和指责国民党,到头来是会自打嘴巴的。
  如果他不得不和共产党人一起工作,他将会发现这些人对于他们所反对的任何建议都要固执己见并加以阻挠的,就象后来赫尔利和马歇尔所发现的那样。在那种情况下,毫无疑问,共产党人也将得到史迪威加在蒋介石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头上的那一大堆骂人话。
  史迪威及其部下的外交官员都认为,同“反动、腐败的”国民党相反,共产党是一支“有生气的、进步的”力量。
  因此,他们要美国坚持国共联合和改组国民党,如果这一点做不到的话,就要美国支持共产党。他们的看法是,在那种情况下,共产党很可能不依赖莫斯科,而有利于美国。中国共产党当然支持美国人的这些看法,莫洛托夫和斯大林也是如此。
  史迪威得到马歇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的支持。罗斯福虽然更了解史迪威的弱点,但是他暂时也支持了史迪威。1944年7 月7 日,罗斯福对蒋介石说:“我认为目前的危急形势要求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让他组织所有在中国的同盟国军事力量,包括共产党部队在内。“他建议蒋介石立即任命即将被提升为陆军上将的史迪威担任此职。
  蒋介石全然不愿这样做。但是,由于他依靠着美国的帮助,他不敢公开对抗罗斯福,所以他在原则上表示同意,但是要求华盛顿指派一位高级军官来商讨这个问题。
  罗斯福同意了、并指派帕特里克·赫尔利将军和唐纳德·纳尔逊将军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同时他一再敦促这位不情愿的中国大元帅任命史迪威指挥所有的中国军队。
  9 月初,赫尔利和纳尔逊到达重庆。他们发现,如果非同意不可的话,蒋介石是准备同意让史迪威指挥全军的,包括共产党部队在内,不过以保障不损及他自己的权力为条件。蒋介石还坚持他本人必须有全权按自己的意愿分配根据美国“租借法”运到中国的物资。史迪威坚决反对蒋的这一要求。他认为蒋决不会分配任何东西给共产党或史迪威自己在缅甸和萨尔温江的部队。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有同样的理由不相信史迪威,因为史迪威毫不掩饰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偏爱。蒋介石以威信为理由,坚持这样的态度;他指出,英国政府和苏联政府都有权按照它们自己的意旨自由分配“租借法”的物资。而如果他处于另一种地位,这将有损于他在部队中和整个中国人民中的威信。
  这确实是一种离奇的现象。一方面,美国总统不顾伦敦和莫斯科有很多人抱怀疑态度而坚持必须把中国当作强国和“四大国”之一来对待;而另一方面,他却竭力要安置一名美国指挥官作为中国政务和军务的真正主宰者。这实际上不仅是要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卫星国,而且几乎是要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属国。如果蒋介石继续执政的话,他将象幼儿一样受管教,让别人指挥如何管理政府。而罗斯福总统关于事情该怎样做的概念,是以片面的、经过渲染的情报为基础而形成的。
  然而,在9 月中旬,看来赫尔利和纳尔逊即将同蒋介石达成一个能满足史迪威大部分要求的协议。但是9 月19日,罗斯福致蒋介石的另一电文到达,指令史迪威亲自送给蒋介石。电文要求蒋介石增加在萨尔温江的中国兵力,加强那里的攻势;否则,蒋本人要承担坐失重新打通从缅甸到中国的运输线的大好时机的责任。电文还要蒋介石授予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权力。赫尔利力劝史迪威压下这份电文,而史迪威却因为能使蒋介石屈辱而感到十分高兴,他在日记上得意地记下了这件事。但是他做得太过分了,以致毁掉了自己的机会。蒋介石认为史迪威是电文的真正炮制者,拒绝再同史迪威打交道。他仍然愿意接受一位美国指挥官,但不要史迪威。蒋介石在重庆表明了这一点,并通过他的连襟孔祥熙,在华盛顿也表明了这一点。于是史迪威在9 月28日提出放弃使用共产党部队的想法,但是他的这一让步做得太迟了。史迪威在10月19日被召回国,中缅印战区划分为二。萨尔坦将军被任命指挥在印度和缅甸的美国部队;魏德迈将军被任命指挥在中国的美国部队。这时,中国的局势有了好转,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出日本人不会进攻昆明或重庆了,所以任命一位美国将军指挥所有中国军队的要求,也就按下不提了。魏德迈致力于训练中国士兵,并和蒋介石相处得很好。他维护委员长,反对马歇尔的非难,因为马歇尔仍然受史迪威的影响。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中,中国南部的日本军队由于他们的运输线遭到在华美国空军的反复轰炸而瘫痪了,于是全面退却。
  第四节 美国对华政策和雅尔塔会议有关东亚的议程
  罗斯福召回史迪威,是同他的对华总政策一致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差不多是罗斯福总统一手制定的。使赫尔非常恼火的是,总统往往用派遣总统特使的办法去处理问题,而绕过了国务院。杜鲁门政府继承并继续执行这一政策。虽然罗斯福对蒋介石多所批评,对他的态度也颇为专横,但是他还是认为蒋介石是唯一能保持中国统一的人。不过正如他在1943年9 月对萨姆纳·韦尔斯所说的,他担心在打败日本以后,国共之间可能重新发生全面冲突,苏联可能站在共产党一边进行干预,而西方列强可能因此被迫站在另一边进行干预。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罗斯福想促进国共达成协定,还想促使中苏订立协定,以排除苏联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
  罗斯福总统抱着这些目的,于1944年夏派当时的副总统亨利·华莱士到中国去。在6月21 日至22日的会谈中,蒋介石告诫华莱士: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主义者,而不仅仅是民主的土地改革者,并力劝美国勿与他们接近。蒋介石重申他愿意同共产党人和平解决,也不排除接受美国为此目的进行斡旋的建议的可能性,但同时,他也不隐瞒自己对和平解决是缺乏信心的。在另一方面,蒋介石对苏联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宣称他愿意同苏联进行讨论,并希望美国政府能协助实现这种讨论。他还说,为了避免中苏冲突,只要不损害中国的主权,他什么都可以同意。
  没有理由怀疑蒋介石的诚意。他希望同苏联达成由美国提出的某种协定,据此,莫斯科政府将同意不给中国共产党人以任何支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准备付出代价。如果同俄国人达成了这种协议,那么蒋介石就可以自由地迫使中国共产党人就范,因为到那时共产党人会发现他们已丧失了任何外国支持。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意图是不抱任何幻想的。这时,苏联政府表示同意美国的对华政策。赫尔利将军已经动身经由莫斯科前往重庆。8 月21日,他拜会了莫洛托夫。这位苏联外长宣称,苏联政府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联系,他并暗示说,严格说来这些人并不能真正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者。他表示,苏联赞成美国在尽力促进中国的统一和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是他又说:“苏联政府不打算关心中国政府的事务,除非蒋介石试图改变政策来改善中苏关系。”这些交易就是1945年2 月雅尔塔会议的背景。
  关于远东,罗斯福有两个目标:第一,一定要使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他的参谋人员认为这一点是重要的;第二,要苏联对他的促进中国国内和平与统一的政策予以合作。为了达到这两个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罗斯福是准备付出代价的。为了第一个目标,他一直认为萨哈林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应由日本交还给俄国。为了第二个目标,他也一直认为苏联应该在满洲得到商业特权,特别是苏联的进出口货物应该有在大连港自由转运的权利。他希望这两个让步能满足斯大林的要求,并希望能就远东问题达成一项总的苏美协议,作为他正在争取的全球协议的一部分。
  但是,罗斯福发现,他不得不对斯大林付出比他所预计的更大的代价。很明显,在召开雅尔塔会议以前的几个月里,通过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罗斯福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之间一直在讨论苏联在远东将得到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当罗斯福到达雅尔塔时,他已大体知道斯大林想要什么了。他也许曾希望能说服斯大林减少他的要求,至少希望避免向斯大林作出什么不能改变的许诺(这是他一直不愿做的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是失望了。在德黑兰,他看到斯大林给了丘吉尔当头一棒;现在,他自己感到苏联大棒的分量了。斯大林坚持说,他所要求的这些让步是必要的,不然的话,他无法对他的人民说明苏联参加对日战争是正当的。斯大林处于讨价还价的有利地位,因为即使罗斯福对日本的形势和关东军虚弱情况的了解比他实际上知道的还要清楚,但是还存在着一个苏联对中国的态度问题。所以,最后罗斯福让步了。1945年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