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40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400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疑,他们只打算采取非常缓慢而谨慎的行动。鲁吉埃的谈判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秘密,没有让赖伐尔知道。等到赖伐尔在10月底代替博杜安当了外交部长后,这件事就被搁下来了。为了同样的原因,在马德里进行的较为正式的谈判也毫无结果。夏尔…鲁本人于10月间贝当和希特勒在蒙都瓦会晤之后,也辞去了外交部秘书长的职务。
  12月间赖伐尔倒台之后,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谈判,这一次是在哈利法克斯勋爵的私人朋友教育部秘书长雅克·谢瓦利埃和加拿大驻维希的公使皮埃尔·迪皮伊之间进行的。谢瓦利埃和协助他进行谈判的格扎维埃·德·波旁亲王象鲁吉埃一样,也宣称伦敦和维希之间已经达成一项协议,但是,除了交换意见之外,仍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过什么协议。
  英国政府也曾设法想同魏刚打交道,但是,他没肯作出答复。他认为英国人无力对法属北非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因此把劝他脱离维希一事看作是引诱他进行一场毫无希望的赌博。他尤其反对这些提议,因为英国人支持戴高乐,而他认为戴高乐比一个投机政客好不了多少,他认为戴高乐是利用了那些感到需要继续抵抗德军的法国人的爱国心和勇敢精神,而把自己树立成为法国合法政府的竞争对手。
  在新的一年中,这一系列试探性的接触仍在继续进行下去。弗朗丹在受审时声称,他在1941年1月便经由马德里同英国人开始了谈判。早在1941年格鲁萨尔上校便由维希派往英国。美国也在维希和英国之间起了联络渠道的作用,英国人通过美国向维希政府表示,如果它愿意迁往北非重新参战,英国将给予军事援助。那种认为有此可能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幻想,不过,这并不是一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的幻想。尽管上述种种谈判最终全部失败,它们至少使伦敦和维希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
  美国在同法国人的关系中怀有比较适中的目标,因而达到目标的机会也较多。科德尔·赫尔把他的政策限于某些特定的目标——注意不使法国舰队和法国在非洲与西半球的基地落入德国人的手中,阻止法国政府超出停战协定条款的规定去进一步同德国合作,并防止英法关系发生任何进一步的恶化。美国政府在停战协定签订时已经对法国舰队前途表明了它的看法。1940年10月25日,关于在蒙都瓦会谈已作了种种决定的传闻使罗斯福向贝当提出了措词强硬的抗议,并警告说,同德国达成报道中所说的那样一项协议“将构成对美国公然和蓄意的背信弃义”。
  美国要实现它的目标,就必须同维希政府保持友好的关系,而这是同承认自由法国运动不能相容的。再者,美国的自由法国同情者和宣传家们使美国政府受到极大的压力,他们还猛烈攻击美国的政策,这种情况增强了罗斯福和赫尔对戴高乐存在的偏见以及他们尽量不同他的运动打交道的决心。从法国发回的较有影响的美国报告,把戴高乐在国内的追随者估计得很低。这些报告的产生,无疑是由于美国外交官同法国官场和上流社会的接触本来就比他们同广大人民的接触更为密切。不过,即使它所根据的是一种错误的前提,它所作出的结论认为维希是代表法国本土和北非唯一有效的法国权力,却是正确的。
  1940年12月,美国驻巴黎大使馆参赞罗伯特·墨菲奉命去法属北非。1941年1月,罗斯福总统特别挑选的新大使李海海军上将到达维希。李海的使命是,同贝当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努力使贝当不要积极支持德国人,特别是要强调指出,同意让德国人使用法国舰队或海军基地将会失去美国的友谊。与此同时,墨菲则在北非试探是否能同魏刚达成协议。李海和墨菲两人主要是以经济上的论证为依据的。李海不顾英国的强烈反对,力促对法国非占领区运送粮食和衣着,这样德国人就不能利用人民的困苦作为压迫贝当与之合作的一种手段了。在红十字会的主持下,好多批装运药品和儿童食品的船只驶往法国。至于规模足以打破封锁的、对欧洲运送供应物品的更为广泛的胡佛计划,则未能实现,这部分是因为在关键的时刻,德国人于1941年3月26日很笨拙地宣布,他们已作好安排,要用大量谷物交换非占领区的牲畜和油类。美国同维希接触的副产品之一是:1941年法国第二局通过法国驻华盛顿大使馆提供的情报。这件事是瞒着法国大使亨利…埃耶干的,因为美国人不信任他,赫尔也不喜欢这个人。
  美国在北非的谈判代表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成果。1941年2月7日,英国原则上同意了一项计划,允许数量有限的供应品通过封锁线运往北非。在这项谅解的基础上,墨菲于2月26日同魏刚商定了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美国将向北非运送供应品,条件是贮存品不能积聚过多,不许把它们运出境外。为了防止发生违反这些条件的情况,将由美国任命领事人员监督协议的执行。这些人员中,有穿便衣伪装成“技术助理”的军官,他们将在适当时机为盟军1942年11月的登陆准备好场地。
  1941年11月,魏刚被免职后,李海开始对维希感到绝望,但是,墨菲却力主美国不应改变政策。所付的代价的确是便宜的:到1941年11月魏刚被免职时,美国派往北非的只有三艘油船和四艘货船。要不是因为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事件,对维希的失望本来可能会使美国政府同戴高乐建立友好关系。1941年12月24日,一小队自由法国海军在海军上将米塞利埃的统率下没有预先警告便突然占领了那两个小岛。美国国务卿在这个消息传来后,立即就发表了一项声明,谴责这一行动是任意破坏一项谅解。英国外交大臣艾登通知美国政府,说占领这两个岛屿的消息对英国政府全属意外,并且违背了戴高乐作过的一项保证,但是,丘吉尔却不可能在美国国务卿的盛怒之下就抛弃自由法国,何况国务卿本人因为讲了句“所谓自由法国”正在美国受到猛烈的攻击。12月30日英国首相在渥太华发表的一篇演说中,为戴高乐进行辩解,并大肆攻击维希。这使赫尔大为恼火,他向总统递呈了一份备忘录,声称他相信英国人是圣皮埃尔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并为他的法国政策进行辩护,说法国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反对戴高乐,最后他要求美国坚决保持自己的观点。他甚至为这个问题打算辞职不干。盟国之间的关系一时大为紧张,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为美英双方政府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虽然戴高乐始终没有同意这个办法。他们使这两个岛中立化和非军事化,由加拿大和美国联合控制其无线电台,并同英国一起对两岛实行共管。由一个协商委员会取代维希政府派驻的总督,自由法国的军队也撤出。整个事件是一场无碍大局的小波澜,但是,它却在英美之间引起了一次公开的冲突,并且由于证实了美国官场对戴高乐抱着敌对态度,随后的情势发展将产生一种与其本身的重要性并不相称的影响。
  与此同时,1941年12月11日,达尔朗和贝当提出保证说,法属北非的政策决不会改变。如果说是美国的政策促使维希没有站在德国一边参战,那也无疑是说得太过分了。不过美国的友谊使得维希没有感到它全然孤立,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抵销了德国压力的影响,这倒确是实情。
  贝当政府同英美的关系主要是遥遥地施展策略,并对一些试探性的接触和间接施加的压力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它同德国人的关系则有一系列必须当机立断的问题,内部的压力也较大。在维希的支持者中,没有一部分人考虑到有否可能同英国重新结盟。另一方面,以赖伐尔为首的势力强大的一派则希望同德国人保持更密切的关系。赖伐尔是个没有原则的人,偏见和个人利益的盘算两者结合起来决定了他的行动。他憎恨英国,并坚信德国人的胜利过去和现在都是无可避免的,他本人的立场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他在审讯贝当的法庭上问道:“你们认为任何一个有常识的人除了期望德国胜利之外,还会想到别的什么吗?”他的结论是,法国的利益就是要寻找某种能同德国人达成协议的基础,使法国可以逃脱,至少可以减轻战败所带来的种种后果。
  在威斯巴登的停战委员会上已经出现了同德国人进行有限合作的想法。关于法国的首席代表亨茨格将军,他的一位同僚圣…阿杜安说,他在委员会的工作“并不出色”,莱昂·诺埃尔则说得更肯定,他说亨茨格的工作显示出“令人无法相信的弱点”。亨茨格对德国人保证说,法国准备进行同它的尊严相称的合作。法国财政部长布蒂耶也作出明确的保证,说法国人具有“合作的愿望”。有人提出,法国代表因为自己软弱无力而感到非常苦恼,以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仿佛原则上不可能拒绝德国人提出的要求似的,特别是维希政府,他们使德国人感到意外,竟然会不经讨论便接受了德国人原先提出来供讨价还价的那份庞大的占领费用的预算。这件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真实的。就德国人而论,他们的确并不象法国人所想象的那样信心十足。他们最担心的一点是,生怕法属北非投到英国人那边去。因此,他们亟想不把法国人惹到反抗的地步。驻法国的德军司令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在7月15日的一封信中要求法国人在北非给予广泛的军事特权。这是法国人无法做出的一个牺牲。他们拒绝了这一要求,使他们惊讶的是,德国人就此没有再提起这事了。希特勒于1940年11月12日给他的总司令的一份指示中宣称,要求法国所尽的责任是,保卫其非洲属地,不落入英国和戴高乐的手中。因此,德国政府准备鼓励法国保卫它的殖民地,并且准许它保留这样做的手段,而不顾意大利人提出解除法属北非武装的要求。
  然而,同德国人合作的实际进展只是由于赖伐尔一再努力才出现的。他从一开始就领到一张个人通行证,可以自由往来于维希和巴黎之间。早在7月20日,他通过德·布里农的协助,就已经同德国宣传家阿贝茨建立了联系,他们三人于是形成了一种三方联盟来促进他们的观点,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发迹。阿贝茨同赖伐尔的关系大概帮助了他谋得驻法大使的任命,虽然他同德国军事当局的关系很差。莱昂·诺埃尔被任命为法国政府派驻巴黎德国军事当局的总代表以后,断然说德·布里农和阿贝茨两人在赖伐尔的默许之下破坏了他想要取得德方让步的种种努力。而且,由于一切重要问题都是由停战委员会处理的,诺埃尔便辞职不干了。8月15日,德拉洛朗西将军接替了他。
  赖伐尔那套可以称之为完全改变联盟的计划在10月24日那次著名的会晤中达到了顶点,当时希特勒和贝当在里宾特洛甫和赖伐尔的陪同下,在卢瓦尔河畔蒙都瓦的一节火车车厢里举行了会谈。他们起草了一份议定书,表达了希特勒要法国在欧洲占有它应有的地位的愿望。双方承认迅速击败英国人是符合法国和轴心国的共同利益的。倘使法国为此目标而积极合作,它就可以在北非维持超出停战协定条款所规定的军队,而且在击败英国后重新瓜分非洲时,将保证法国拥有大战开始时它所拥有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