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3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第30章

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剧,“奥斯陆国家”的存在只不过反映了它们业已觉悟到在共同的危险面前彼此合作的好处,而事实上这些共同面临的危险已使得它们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了。
  在国联垮台时,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历来就未曾有过得到保证的中立,也就谈不上想要恢复中立。它们采取了解除对意大利制裁的共同政策,直到最后都不愿意放弃集体安全的希望;它们力图恢复奥斯陆公约;但除此而外,它们便别无他法而唯有重新武装一途了。可是,荷兰重新规定了它在国联盟约下承担的义务,于1937年宣称它根据该盟约第十六条将不允许他国部队通过它的领土,理由是这会不可避免地将它卷入敌对行动中去。它希望因此取得类似瑞士自1920年以来在国联同意下享有的那种地位。它还带头劝说奥斯陆国家承认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当1937年希特勒表示愿意保证荷兰和比利时的完整和中立时,荷兰人回答说,他们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是大家承认的公理,不能作为国际协议的题目。同瑞士和比利时有保证的中立政策形成对照,荷兰人主张的是另一种没有保证的中立政策。
  荷兰的政策在寻求中立方面比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策更为积极,因为如果德国同西欧大国之间的一场新的冲突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那末,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易受袭击的程度上是不同的。荷兰是首当其冲的,而且有种种理由可以预料得到,在另一场全面战争中它又要充当1572年和1672年以及1793年的角色,而非1914年的角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战略是要求入侵比利时以包抄法国的左翼,而要把比利时同作为一个整体的低地国家区分开来是困难的,因为存在着一个“马斯特里赫特地区”,该地区是荷兰的领土,向南几乎延伸到列日,把比利时和德国的边境距离缩短了一半,否则比利时和德国就会有一条共同边界了。荷兰的中立所依赖的从来不是荷兰军队的实力,而是德国的这样一种算计,即,还是让荷兰留作“我们可以呼吸的最后一个气孔”为好。可是,1939年低地国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却已有了变化。自从1919年以来,比利时沿它的东部边界或即沿毗连德国的边界大大加强了防御,成为法德边境马奇诺防线的延伸。因此,和1914年一样,德国就只有入侵比利时,以便抄法国的左翼,因此德国在一场同法国发生的新冲突中,可以预计,它会被迫入侵荷兰去抄比利时的左翼的。但是还有一个可能性是荷兰人不能不考虑到的。假如德国人的政策只是在东方发动一场征服战争,同时对西方大国打一场遏制性战争,那就可能出现和1914年正好相反的局面,德国的战略可能不去侵犯比利时,却进攻并占领荷兰,以便沿荷兰海岸建立针对英国的海空军基地。但事实上德国的战争计划并没有将这两个国家加以区分,德国人设想它们会成为一个战区。勃洛姆堡1937年6月24日的命令就用过这样的假设:这两个国家的中立会受到法国和英国的侵犯。到了1938年8月,德国空军极力主张:低地国家“在德国手里对英法进行空战会有非同一般的好处”。希特勒在1939年5月23日的军事会议上宣称必须强行占领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中立宣言务必不予理睬”。
  丹麦是受到德国1933年以后提出的修订条约论威胁的首批国家之一,问题涉及北石勒苏益格,德国谴责凡尔赛和约对基尔运河的统治形式也影响了丹麦的利益。在荷兰,米塞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在1935年和1937年之间的议会选举中取得了小小成功;而成为卖国贼通称的那个挪威吉斯林,在挪威议会固然没有为他的党争得哪怕一个席位,但他在1939年却同罗森贝格结成密切关系。丹麦和挪威由于处在大国之间的战略地位,其易遭攻击的程度绝不比荷兰小。这两个国家都在北海的一侧,隔海正对着英国,从现代海空战略角度看来,它们可以恢复彼此历史上的政治联合;而且,从一个受到包围的大陆德国的观点看来,挪威是一条往北远达设得兰群岛海族的海岸线,在特隆也姆和纳尔维克提供了便于进入不设防的大西洋和不冻的海港。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止,德国的政策虽然看来是宁愿维持斯堪的纳维亚的中立,但明摆着的又是,一旦战争开始,占领那么值得弄到手的丹麦和挪威基地,无论对德国或英国来说,总比接受这两个国家的中立或把它们丢给敌人是一个更稳妥的办法。对比之下,瑞典从自己对邻国所暴露的地理位置上倒可以有几分获利的希望;因为,如果德法之间的战争是穿过低地国家而进行,如果德英之间的战争是跨越丹麦和挪威的国土而沿着北海海岸展开,德俄之间的战争则可能遵循历史老路沿波罗的海南岸而横跨波兰和三个大陆上的波罗的海国家的疆域,那末,瑞典就可以成为一个固定不动的缓冲国,成为旋转不停的北部世界的静止中心。至于冰岛,自1918年独立以来,它的幸运在所有国家之上,因为它实际上没有任何国际关系,所以只有最敏锐的洞察力才能预见到它在1939年已处于一场战略革命的边缘,这场革命使它的中立失去其价值,并使它的地位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暴露得最突出,成为大陆之间的一件抵押品,成为不仅是旧时代巨人英国和德国争夺的目标,而且也是未来巨人苏联和美利坚合众国竞相争夺的目标。
  这些小国对于它们成为其组成部分的西欧社会的依赖,同样明显地表现在它们的殖民领地的脆弱性方面。凡是它们之中有着面向大洋的海岸的国家,诸如丹麦、挪威、瑞典、荷兰和比利时等,都曾参加西方文明的全面扩张,正如兰克把它们比作是在一个身上起呼吸作用那样。冰岛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它自己就是黑暗时代斯堪的纳维亚文明扩张的产物,那时西文文明尚未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只有瑞士和卢森堡因为是内陆国家才未曾参与这一运动。到了1939年,瑞典已经放弃了它的海外领地。但丹麦对北美的大岛屿格陵兰仍然拥有主权。荷兰也仍然拥有一个世界性的帝国,西起库拉索岛,东迄新几内亚。这个帝国是荷兰在十七世纪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得的,它在十八和十九世纪不曾因英国的侵蚀而受到削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代人期间并获得了扩大和巩固。比利时由于在十九世纪后期参加了非洲的瓜分,因而拥有一个巨大的非洲帝国。挪威作为独立国家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个,但也不失时机地表现了同样的西方扩张倾向,它在北极和南极取得了几个未被占用的岛屿,而且在希特勒进入布拉格和接着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变为德国的保护领地之前仅仅几个星期,还兼并了南极大陆的一大片比大德国本身还大许多倍的地方。
  西欧小国同西欧大国的海外领地在政治地理方面互相依存的程度,甚至要比这些国家在欧洲大陆上的本土还要密切一些。西欧小国的殖民帝国全都是它们的母国无法保卫的。荷兰在东印度的领地,象葡萄牙的领地一样,对英国是无法防范的,荷兰的政策就是以这一前提为根据。比属刚果三面受英法领土的包围,理所当然地要同它们搞好关系。挪威对南极的所有权是在英国同意下发展的。而荷属东印度,象丹麦的格陵兰一样,只有博得美国的欢心才保得住。
  这些海外帝国不仅是同它们的母国一样脆弱,它们在某些方面却比母国更有价值。对于要想征服它们的母国的征服者说来,这些海外领地的重要性就在于它们的战略地位,而不在于它们的财富或工业,但荷属印度和比属刚果在世界的战略原料和粮食的生产国中占有很高地位,它们本身就是大家贪图的有价值的目标。殖民小国的处境必然要比殖民大国更困难、更危险。它们在世界上的份量同它们所拥有的领地不成比例,这注定了它们得挨揍。1939年3月15日,德国还在忙着破坏欧洲的凡尔赛和约,便已经把它的殖民地要求别具深心地伴随着它的欧洲政策一起进行了。而且,正象它在欧洲的目标已不再是恢复1914年边界那种保守要求了,所以也就很清楚,当它把注意力转向海外的时候,它是不会简单地满足于恢复过去的殖民地的。意大利对欧洲以外的野心由于征服了埃塞俄比亚而暂时得到满足,日本暂时还全神贯注于征服中国,但这都仅是使征服者更逼近在非洲和东亚的无法防御的欧洲帝国的步骤而已。这些殖民小国懂得,它们的帝国是得到西方大国的默许才得以保持的;而且它们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关于葡萄牙帝国的那些协定,因此,它们很可能想知道:那种把满洲丢给日本、把埃塞俄比亚丢给意大利、把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丢给德国的政策,是否可能会导致企图牺牲较小的殖民地帝国以满足德国的殖民地要求。
  当时谣传,哈利法克斯于1937年11月访问希特勒时讨论过涉及这些小国的一项英德殖民地解决方案,斯巴克于是宣布,比利时将用它所掌握的一切手段来保卫比属刚果。有关传说不是没有根据的。虽然哈利法克斯在那次访问时只是一般地谈到了殖民地问题,但三个月以后,亨德森向希特勒提出了一份出自英国政府的关于该问题的书面建议,这份书面建议是对英国的盟友法国人而尤其是对比利时人、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保密的。该建议主张在大致相当于刚果盆地条约的协定区的一块非洲地区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制度。每个国家在那里仍然主要是管理它自己的领土,尽管要同意某些促进文明的原则;但与此同时,又将是一次对殖民地的重新分配,德国将再一次置非洲土地于其主权之下。不清楚的是,英国政府的心目中是否单单是以委任统治形式把坦噶尼喀归还德国,或者说,其他国家的领土利益是否会受到影响。希特勒的回答是,他要的是归还德国从前的殖民地,而不是一个复杂的国际制度;他不想把别国卷进去,而比利时和葡萄牙会同意吗?“内维尔·亨德森爵士宣称,他相信葡萄牙和比利时,可能还有法国和意大利到头来是会在这项解决方案中合作的。”德国在一个星期以后征服了奥地利,英国的建议看来在德国征服奥地利以后便没有进行了。西方的中立国只能期望,英国由于传统上对非洲和印度洋势力均衡的破坏比对中欧发生此类事情更为敏感,它此后会在其政策中承认,大的海外帝国是交互地依靠于较小帝国的安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损失和破坏对1939年3月法国人民前景的影响,较之对欧洲任何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大。法国的出生人数自1880年就开始下降。这比其他任何欧洲国家都开始得早。不过下降的趋势比起后来其他国家的情况要缓慢一些,这意味着法国在1914…1918年的战争中征募的士兵来自比德国和英国士兵小一些的家庭。在1911年的法国人口中,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人(即在战争中蒙受最大损失的人)占百分之二十二点五,在英国人口中则占百分之二十五点三,在德国人口中则占百分之二十六点六。据计算,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生命损失为一百三十二万五千人,占法国服兵役年龄人口的百分之十八点二,德国损失了一百八十五万五千人,占百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