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龙的传人 >

第30章

龙的传人-第30章

小说: 龙的传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百柄孔雀翎伞,由手执金柱杖、银柱仗的大臣各两名,引导明朝使节进入大殿,拜见国王。双方互相赠送了礼物,国王又设下盛宴,杀牛宰羊,招待中国的客人。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都以明朝使节的身分,向当地的国王或首脑赠送明朝皇帝的礼品,表达建立邦交、发展两国友好关系的诚意,并邀请他们到中国来访问。然后,再同当地官府和商人进行贸易。在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郑和的船队到达后,国王就派出代表和当地的富户、书算手,在官府会见郑和的代表,商定看货议价的日期。到时候,郑和的船队把锦绮等货物带来,逐一商议价格,由书算手写成合同,双方各拿一份;然后互相握手,由中间的经纪人击掌为定,或贵或贱,再不悔改。接着,富户再拿出他们的宝石、珍珠、珊瑚等土特产,逐一议价,按值交换。船队带去的瓷器、丝绸、铁器等货物非常畅销,尤其是青瓷碗盘和纻丝、绫绢、烧珠等物,最受欢迎。船队也从各国收购了许多货物,有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奢侈品,还有谷米、棉花、布匹、药材和少量的铜。
  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征得满刺加国王的同意,在那里建立排栅城垣,里面再筑一小城,盖造仓库,作为储存货物、粮食的中转站。船队从这里分头到各国进行访问、贸易,回来时就到这里集合,打整货物,装载入船,等到五月中旬西南信风刮起的时候,一道返航归国。
  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它比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绕好望角航行抵达印度,要早半个多世纪,规模也大得多,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造船、航海技术的先进水平。郑和的远航,大大促进了我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友谊。在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首脑或使者,纷纷来到中国访问,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中国到东南亚去的侨民,也迅速地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郑和是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在我国人民和亚洲各国的人民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影响。许多地方至今留传着许多和郑和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在我国,福建长乐的三宝岩,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台湾的三宝姜,都是为了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关于三宝姜,据说台湾原来没有姜。郑和第六次远航途经台湾,船员把大陆的特产送给高山族人民,其中包括了生姜。高山族人开始吃姜觉得辣,船员们就对他们说,生姜可以治病。于是,他们就珍爱地把生姜种在土里。至今台湾凤山县还生产这种三宝姜。印度尼西亚除了三宝垅,还有三宝洞、三宝墩。另外,泰国有三宝港、三宝寺;马来西亚有三宝城、三宝井。这些名称都是对大航海家郑和访问的纪念。
  四十三、从青冢到青色的城
  ──王昭君和三娘子
  王宏志
  今天,人们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都不会忘记去拜访那诱人的青冢和青色的城,也都不会忘记去听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和三娘子的传说。青冢和青色的城,同她两人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两个动人的故事。
  说起王昭君,人们是比较熟悉的。从元代戏曲《汉宫秋》,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文艺究竟是文艺,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历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样的呢?
  王昭君,名嫱,汉代南郡秭归人,就是今天湖北的兴山县。在兴山县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今宝坪村)。至今那里还有许多昭君的遗迹,昭君洗帕的香溪,昭君居住的故宅,昭君喝过水的娘娘井等等。每个遗迹都有一些美妙的传说。王昭君是个民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充当宫女。她入宫时正是西汉元帝统治的时候(公元前48年-前33年在位)。那时汉朝同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和好了十多年。匈奴族的首领呼韩邪(ye爷)单于(公元前58年-前31年在位)才能出众,受到匈奴各阶层的尊敬和爱戴。他三次来汉朝,汉朝皇帝都隆重接待。他第三次来汉朝,是公元前33年。这次他向汉元帝提出求亲。汉元帝下令从宫女里挑选一名给他、王昭君在宫中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友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意作为和亲的使者,嫁与匈奴王。汉元帝自然同意。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惊了汉廷。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主。他很想留住昭君,但又不便失信,只好让她同呼韩邪单于一齐走了。
  他们来到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yanzhi烟支,王后),意思是说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娶了昭君很满意,就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永享和平、幸福。”昭君出塞在当时是匈奴与汉朝两国喜庆的大事。新中国建立后,在包头附近的汉墓里,出土了西汉末年为纪念这次和亲的汉砖、汉瓦,上面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文字。
  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爱戴。她在匈奴生了一儿两女,这些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的友好。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昭君出塞后的五十年间,汉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边城晏(晚)闭,牛羊布野”的和平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了好处。至今,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她的神话传说。有个故事说,昭君本是天上的仙女,受玉皇大帝派遣,下凡来平息汉与匈奴的干戈。匈奴单于从漠北来迎昭君,他们一同来到黑水边,只见朔风怒号,漫天风雪,飞沙走石。昭君就下马弹起琵琶。顿时风停雪止,彩霞横空,万物复苏,阴山变绿,黑水澄清,还飞来百灵、布谷、喜鹊,在他俩头上翱翔。单于高兴极了,决定在这儿定居下来。后来,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几,那儿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她有个锦囊,从里面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塞外就有了庄稼;从里面取出金剪子,把羊皮剪成犁、车,塞外就有了铁犁和木车。许多年以后,一天夜里,地上闪过一片红光,接着一声巨响,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黑水河边的平原上出现了一座小土山,山顶飘着五彩浮云。人们说,昭君完成玉帝的使命,回天上去了。她的人身就埋在土山里。这小土山就是今天的昭君墓。
  昭君究竟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建的?已无法考查。最早记载昭君墓的书是唐朝人杜佑的《通典》。书里说她的墓在单于府所辖境内的金河县。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字记》也这样说,还增加了对昭君墓的描述,说墓上草色常青,所以人们称之为“青冢”。令人考证当时的金河县的青冢,就是今天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人们为了纪念昭君对民族团结的贡献,在呼韩邪单于长期驻牧过的地方,也是昭君生活过的地方,为她修墓,以志不忘。从古代延续至今天,昭君墓仍然存在,而今已修饰一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二十里的大青山脚下,在一片平坦的土地上,堆起一座二十多米高、占地五十多亩的大土丘。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热泪,把昭君埋葬在这里,堆成了这座土丘。昭君墓的南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塞外黄河最大的支流──大黑河,象一条银带,盘旋回环在墓前。远望过去墓身巍峨高耸,姿态雄壮。在一片翠绿丛林衬托下,黛色蒙笼,“若泼浓墨”,所以称为青冢。实际上,内蒙古的昭君墓不只这一座,在大青山南麓还有十几座。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一个人的陵墓,而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内蒙古人民都希望昭君──这个民族友好的象征,同自己的家乡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有昭君墓。
  昭君去世以后,又过了一千六百年,大黑河畔又出了一位巾帼英雄,这就是蒙古族的三娘子。三娘子(1550—1612年)名中根,或钟金,出生于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她是个聪敏美貌,又懂兵法,有见地、有谋略的女子。1569年她同蒙古族一个有作为的首领俺答汗结婚。婚后她就参与大政,统率兵马,拥有相当的实力。
  那时候,中原正是明朝穆宗时期,统治昏愦。俺答汗几次要求与明朝通贡互市,都被拒绝,使臣也被杀害。俺答汗在激怒之下,率兵进扰,兵临北京城下。双方的战火不断燃起。直到1570年秋天,明朝才同俺答汉达成互市协议。第二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他属下的六十人也都封了官职。从此,明与蒙古之间绵延二百余年的战火,基本上宣告平息。这次协议能够达成,应当说三娘子很有贡献。史书记载:“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这话一点也不过分。三娘子自幼就在战乱中长大,目睹战争的残酷。她对多年来明朝、蒙古不和有清醒的认识:蒙古虽然在历次攻掠战争中有所掳获,但也牺牲了不少人,花了很大代价。她认为“岁通贡市,坐享全利”更为安全可靠。那时俺答汗对互市要求已失去信心,三娘子就耐心向他陈述双方和好通市的好处,并提出了达到互市的具体设想。俺答汗终于采纳了她的建议。他们乘俺答汗的孙子巴汉那吉入关,被明朝授以官职的有利时机,通过与明朝边吏王崇古、方逢时等人的协商,最后达成了双方息兵,通贡互市以及请封的一系列谈判。从此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双方贡市在长城边定期举行。尤其是秋高气爽季节,蒙族人民赶着牲畜带上皮毛,汉族人民携带粮食布匹,齐聚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在这每年例行的盛会上,常常可以看到性格活泼豪放的三娘子,头戴貂帽,身着锦裘,有时也穿汉装,在大小领主的簇拥下,骑马到市场上观光。她同前来的明朝官员们互致问候,说说笑笑。有时兴致来了,她还引吭高歌,或者翩翩起舞,市场上的蒙汉人民齐声喝采。明朝官员穆文熙亲见这种场景,写诗记述说:
  少小胡姬学汉装,满身貂锦厌明珰,
  金鞭娇踏桃花马,共逐单于入市场。
  三娘子的再一个功劳就是主持修建呼和浩特城。同明朝建立互市关系以后,呼和浩特地区不仅畜牧业增长很快,农业和手工业。商业也有显著的发展。俺答汗与三娘子决定在呼和浩特平原的北部,修建新的城堡。当时俺答汗已是垂暮之年,这一浩大的工程就由三娘子亲自主持。在蒙汉人民共同努力下,于1581年建成。这座城背靠“千里郁苍”的大青山,面临波光粼粼的黑水河,在这“青山如屏,黑水如带”的优美环境里,当地的蒙族人民为它起了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叫做“青色的城”。这个名字的蒙文读音写成汉字就是“呼和浩特”。青色的城完工以后,俺答汗和三娘子为表示对明朝的尊崇,就请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